昨夜西风紧,凉月光生晕。今宵白玉盘,皎洁绝尘坋。
清辉遍小园,月来花亦韵。布席列清樽,瓮头开旧酝。
团圆十二子,我亦占一分。在吟不在饮,精神各自奋。
苦思索枯腹,欲将老命拚。愧无有佳句,有之吾无隐。
天生我何如?我欲向天问。身世有蹉跎,得失无喜愠。
乘风欲归去,玉宇琼楼靳。举头月正中,时已三更近。
【注释】
壬子:指农历年干支中的“壬”字。中秋节,古代习俗以圆月之满缺占卜人间福祸,故称中秋为“团圆节”。
西风紧:西风刮得正猛。
白玉盘:月亮像白盘子一样皎洁明亮。
坋(yǎn yan演燕):一种野草,这里用作比喻,形容月亮。
清辉:明亮的月光。
在吟不在饮:指饮酒吟诗。
苦思:苦苦思索。
佳句:好文章或好诗句。
天生我何等:上天生下我是何等人?
蹉跎:光阴虚度,白白流逝。
靳(qǐn起)琼楼:形容天上的宫殿高耸入云。
举头望明月:抬头看见明月。
三更:深夜十二时。
【赏析】
此诗是作者于癸亥(公元1753年)中秋夜在吴园与同社诸友对月小集时的即景之作。
首联先写昨夜的秋风,再写今宵月色。两句一气贯通,自然成篇。上句点明时间、天气及气氛;下句承上启下,由月到花,引出下面的赏月和分韵活动。“凉月生晕”,既写出了月色的美好,也渲染了诗人内心的愉悦,同时暗寓着赏月者的心情。“皎洁绝尘坋”(皎洁:洁白的样子。尘坋:尘土。),则突出地表现了月光的皎洁晶莹,令人神往。这四字,不仅把月光写得美不胜收,而且使人感到它好像不是人间所有,而是从仙境来的仙物。
颔联写诗人观赏月色的感受。前一句用拟人的手法写花,仿佛它们也在欣赏皎洁的月光。后一句用拟人的手法写诗人自己。他似乎已经陶醉在这美好的月色之中,忘却了自己是在聚会。“布席列清樽”,写赏月时布置酒席,准备酒菜。“瓮头开旧酝”,写打开酒瓮,准备斟酒。这两句既是赏月的结果,也是下文分韵活动的开端,并暗示出诗人此时心情的舒畅。
颈联写赏月后的分韵活动。“团圆十二子”,指月亮圆满如盘,象征人间团圆。“我亦占一分”,诗人也想参加这个团圆盛会。但“在吟不在饮”,意思是说诗人此时并不想饮酒吟诗,而只是欣赏月色,所以只占了其中的一分。“在吟不在饮”,是诗人的真实思想感情的反映。这一联是全诗的核心,诗人通过自己的内心活动,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态度和看法。
尾联写诗人的惜别之情。“苦思索枯腹,欲将老命拚”,诗人因为苦苦思索,以致肠枯肚饿;然而他仍然要拼命活下去,因为他知道,活着才有欢乐和幸福。“愧无有佳句,有之吾无隐”,这句诗表面看是说自己没有优美的诗句,实际上这是说,即使有优美的诗句,也不能轻易说出,必须经过一番思考才能写出来。这两句诗表面上似乎是在谦虚自谦,实际上却是在表明自己坚持操守的决心。最后两句,是诗人的豪言壮语,也是他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天生我何等?”是说,上天既然生了我这样一个人,我就要做天下最出色的人,不能辜负上天的希望。“我欲向天问”,是说,我想向苍天发问,为什么生下我来却让我遭受这么多的磨难呢?这两句诗,一方面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激情绪;另一方面又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前途的信心和追求。诗人正是抱着这种乐观主义精神生活下去的。
此诗结构谨严,脉络清晰,前后照应,意脉连贯。诗人以赏月起兴,由景及情,进而抒发感慨,并以抒情达意为主,使全诗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真挚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