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烟漠漠雨萧萧,劫后逢春爱寂寥。
谁遣蜀魂啼不了,泪痕红上木棉桥。
辛亥三月,我薄游台湾主雾峰之莱园献堂三兄属题园中名胜得十二绝句。
莱园:位于台湾省台北市北投区。为纪念清道光年间的抗英名将刘铭传所建。
春烟漠漠雨萧萧,劫后逢春爱寂寥。
春天的云雾蒙蒙,细雨飘飘,历经战乱之后,春天到来总感觉有些寂寞凄凉。
谁遣蜀魂啼不了,泪痕红上木棉桥。
是谁让蜀地的魂魄哭泣不止?泪水滴在了木棉树上,红透了木棉树。
注释:
莱园:位于台湾北投区,是纪念清朝末期著名民族英雄刘铭传(字省三)而修建的公园。刘铭传是台湾历史上第一个由大陆赴台的进士。刘铭传一生忠诚于大清朝廷,1883年因主张加强海防而被清廷派往台湾,任台湾兵备道。刘死后被赠太子太保,谥号刚直,因此人们称他为“刘刚公”或“刚公”。1886年台湾爆发抗日义军起事时,刘铭传曾出兵援助义军平定叛乱。1895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台湾失陷。战后,刘铭传被日军俘虏,1897年获释回乡。1902年刘铭传再次被清廷任命为全台兵备道兼署理台湾府事,负责台湾的军事防务事务。1906年刘病故,终年五十七岁,享年七十四岁。刘铭传去世后,台北民众为了怀念这位爱国将领,决定在北投地区修建一座纪念性的纪念性建筑物,即莱园。
“春烟漠漠雨萧萧”,描绘了春天里迷蒙的烟雾和细雨飘洒的景象,营造出一种静谧、凄婉的氛围,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逝去时光的留恋之情。
“劫后逢春爱寂寥”,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在战乱过后,重新迎来春天时内心的寂寞与感慨。这里的“劫后”指的是战争之后,而“逢春”则是指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迎来了春天。诗人通过对比战争带来的破坏与春天的美好,展现了他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过去苦难的回忆。
“谁遣蜀魂啼不了”,诗人用疑问的方式表达了对某种力量的质疑。这里的“蜀魂”指的是四川人的精神象征,而“啼不了”则形容了这种精神力量的坚韧不拔。诗人通过这一疑问,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精神力量的赞美和敬佩。
“泪痕红上木棉桥”,则以生动的意象描绘了诗人对过去的记忆和情感的流露。这里的“泪痕红上木棉桥”是一种比喻,用红色的泪水映衬着木棉花的颜色,形象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同时,“木棉桥”也象征着诗人曾经走过的路,寄托了他对未来的期许和希望。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怀之作,诗人通过对莱园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过去经历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憧憬。诗中既有对历史的回顾,也有对未来的期待,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世界。
诗人通过描绘莱园内的自然景色,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哀伤的氛围。春烟漠漠、雨萧萧,这些景象不仅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也让人联想到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寂寞。这种孤独感来自于战争后的重建过程,也来自于对过去的怀念。
诗人运用了“谁遣蜀魂啼不了”这样的疑问句式,表达了对某种力量的质疑。这里的“蜀魂”指的是四川人的精神象征,而“啼不了”则形容了这种精神力量的坚韧不拔。诗人通过这种表达方式,展现了自己对于这种精神力量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泪痕红上木棉桥”则是诗人情感的一种释放。这里的红色泪水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而木棉桥则代表着诗人曾经走过的路。通过这种表达方式,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了大自然之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画面感,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相结合,展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及对于历史和未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