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岁栖迟守敝庐,策名已是杖乡余。
贞心合作凌云干,健尾终为跋浪鱼。
吴下风骚推已久,天边知遇宠方初。
年来试检赓扬制,富过《长杨》与《子虚》。
【解析】
此诗作于乾隆五十年(1785),诗人时任翰林院侍读。沈德潜是当时著名的文人,他与诗人交往密切。沈德潜曾以《过秦论》和《原道篇》、《大学衍义补》等著作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被世人尊称为“东南邹鲁”,其文章、诗歌、书法皆为世人所推崇。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沈德潜的崇敬之情。全诗四韵,每韵一联,共八句,内容紧密,层次清晰,语言流畅自然,风格清新隽永。
前两句“壮岁栖迟守敝庐,策名已是杖乡余。”描绘了诗人壮年时隐居生活的情景:岁月不饶人,壮年已经衰老,但依然保持着清心寡欲的生活态度。这一句中的“栖迟”指隐居生活,“敝庐”是简陋的住所,“杖乡余”指年老体弱,需要拄杖行走。诗人通过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自己的晚年生活状态。
后两句“贞心合作凌云干,健尾终为跋浪鱼。”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精神风貌。这里的“贞心”指的是诗人高尚的情操和坚定的信念;“凌云干”比喻诗人高远的志向和坚定的意志;“健尾”则是比喻诗人强健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跋浪鱼”则是比喻诗人在困境中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诗人通过这两句话,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社会的热爱和责任感,以及对自己人生价值的坚持和追求。
第三联“吴下风骚推已久,天边知遇宠方初。”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文坛上的影响力和地位。这里的“吴下”指的是江苏一带,“风骚”在这里指的是文学艺术方面的才华;“推已久”表明诗人的文学成就已经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推崇;“天边”则是指诗人在朝廷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知遇宠方初”则是表示自己在朝中受到了皇帝的重用和信任,这是诗人多年努力的结果。诗人通过这两句话,表达了自己的文学才华得到认可和赏识的喜悦和自豪之情。
最后两句“年来试检赓扬制,富过《长杨》与《子虚》。“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热爱和珍视之心。这里的“赓扬制”指的是古代宫廷音乐歌舞的创作与表演;“《长杨》与《子虚》”则是古代两部著名的文学作品;“富过”则是指诗人对这两部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的高度评价。诗人通过这两句话,表达了自己对古代文化遗产的热爱和尊重之情。
【答案】
译文:壮年时我过着淡泊名利的隐居生活,虽然已经年迈,但仍然保持着清心寡欲的态度。我的高尚情操和坚定信念就像凌云之木一样高耸入云,而我也像一条矫健的游鱼,在逆境中奋勇前进。我在文坛上的影响力和地位已经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和赞誉,而我在朝中也得到了皇帝的高度信任。我对历史文化遗产有着深深的敬仰和热爱,认为它们是我们民族宝贵的财富。
赏析:此诗是诗人对沈德潜的颂扬之作。前两句写诗人的隐居生活和高尚情操,后两句写诗人的文坛地位和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敬仰之情。诗人通过这两组诗句的对比,表达了自己对沈德潜的崇敬之情和对其一生成就的赞美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