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下团圞宿恨蠲,墓门夜月罢啼鹃。
即今寒食青墩路,水木迷蒙六十年。

【题解】“青墩”,地名,在今浙江嘉兴市东南。

“泉下团圞宿恨蠲,墓门夜月罢啼鹃。”此诗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时诗人正任杭州通判。是年三月十五日,苏轼与王巩同游灵隐寺。苏轼有《与王庠书》云:“余与王景文、程全父、陈季常同登灵隐寺塔。景文自为诗,而全父与季常继和。予独歌以送之,且别二君。”又《答王庠书》:“顷者与王景文及陈季常同登灵隐塔,景文自为诗以献余,季常继和。景文诗云:‘我生何适不逢君,人生谁似君。’盖其始至余杭也,景文见余于孤山寺僧房,余留饮甚欢。景文欲求余作诗以记其异日相从之意。余感而作诗曰:‘相逢何必在高山,名与利俱忘。莫学鸱夷装曲巷,空将野鹤伴闲庄。”“即今寒食青墩路,水木迷蒙六十年”。此诗首联两句,言王巩已死,自己对王巩的思念之情如泉源未泯;墓门夜月,杜鹃鸟的哀鸣更让人悲切。颔联两句,言诗人对王巩的缅怀之情,犹如寒食节的青墩路一样,水木迷蒙,朦胧而漫长。颈联两句,言诗人怀念王巩的心情已经持续了六十年之久。尾联两句,言诗人因对王巩的思念之情而心绪难平,以致夜不能寐。此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人的深切怀念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