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三百六十五,去地九万有一千。茫茫大造亦可测,观星之台始何年。
虞帝璿玑制初创,姬文载咏《灵台》篇。铜仪昉自汉宣帝,递相述作逾精研。
古遗铸象十三座,我朝新造居中圜。西洋算法穷杪忽,横互尺度罗星躔。
五金之精发异彩,四柱屹峙生祥烟。我来驻马历台上,落落万象光芒悬。
超然置身六合表,欲穷造化玄中玄。侧闻人主象太乙,执德驭世无颇偏。
敬天以心不以器,神凝于穆非言诠。莲漏声传初日晓,龙楼彩映红云鲜。
惟愿雨旸协畴范,天人一气相回旋。

这首诗是关于观星台的,作者以观星台为主题,通过描写观星台的历史、结构、功能和象征意义,表达了对天文学的热爱和对宇宙奥秘的探索欲望。

诗的开头两句“周天三百六十五,去地九万有一千。”描述了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一周天(365天)和地平圈(9万1千公里)。这两句话为观星台的背景设定了基础。

诗人提到了“茫茫大造亦可测,观星之台始何年。”这句话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理解天文现象?观星台的建立就是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这里强调了观星台的重要性和目的。

诗人详细描述了历史上观星台的建造和发展。虞帝时期的璇玑制,姬文的《灵台》篇,汉宣帝时期的铜仪,以及西洋算法的发展,都为观星台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诗人转向观星台本身,描述了其建筑结构和功能。十三座古遗铸象和一座我朝新造的居中圜相映成趣,展现了古代和现代科技的结合。西洋算法的应用,如穷杪忽(精确到极致),更是体现了观星技术的先进性。

诗人站在观星台上,感叹宇宙的浩瀚和神秘。他表达了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希望能够深入了解宇宙的奥秘。同时,他也强调了人类应当敬畏自然、尊重科学的态度。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通过对观星台的描述,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天文科学的热爱和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同时,他也提醒人们要尊重科学、追求真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