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无尽处,我行无已时。
十里或五里,堠火明参差。
窟室似蠮螉,往来只狐狸。
行经几城垒,寂无犬与鸡。
但闻角声悲,又见风吹旗。
少年慕远游,半老投边陲。
时平贱戎马,诋挫怜微卑。
岂知边塞士,如此其寒饥。
窃禄三十年,回首惭轻肥。
【注释】
长城无尽处,
我行无已时。
十里或五里,
堠火明参差。
窟室似蠮螉,
往来只狐狸。
行经几城垒,
寂无犬与鸡。
但闻角声悲,
又见风吹旗。
少年慕远游,
半老投边陲。
时平贱戎马
诋挫怜微卑。
岂知边塞士,
如此其寒饥。
窃禄三十年,
回首惭轻肥。
赏析:
此诗为宋初名将王超作,描写了作者自守口历宏赐镇边镇川三堡的旅途所见所感。
首联点出“长城无尽处”,“我行无已时”。诗人在茫茫大漠中驰骋,不觉日暮途遥,不禁生出无限感慨,也暗寓着自己功高盖过,无人赏识的苦闷。
颔联写行程中的见闻:“十里或五里,堠(hòu,古代边防瞭望哨)火明参差”。“堠”是古代边疆的一种标志;“火”是燃火以警敌之信号。诗人走完十里、五里的路程后,看到烽火台的瞭望火一明一暗地交替闪烁,就感到有些奇怪了。原来,烽火台相距十里、五里不等,那么每隔一定距离就应该有瞭望火,而如今却只有一处瞭望火在明,另一处瞭望火在灭,这怎么解释呢?诗人觉得很奇怪,于是进一步想象,可能前面还有烽火台。他想到这一处来,又担心那一处去,所以心中很不安。“窟室似蠮螉,往来只狐狸。”诗人继续向前赶路,来到一处烽燧的遗址,发现这里原来是一个深洞,洞口像蠮螉(音fún huí)的洞穴一样深邃,而洞内则空无一人,只有一只狐狸在那里来回跑动。
颈联“行经几城垒,寂无犬与鸡”,紧承上文,诗人来到几个城堡的废墟前,只见四下里一片寂静,没有狗也没有鸡鸣叫。这两句既表现了旅途的孤单寂寞,也表现了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的同情。
尾联“但闻角声悲,又见风吹旗”,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写出了边塞的景象。角声悲凉凄厉,旗帜随风飘拂,诗人感到十分悲凉。“少年慕远游,半老投边陲。”这是诗人自谦的话,意思是说当年年少时向往着远游四方,而今到了年岁已老的时候才到边疆服役。“时平贱戎马”,说明国家安定,兵革不用;“诋挫怜微卑”,说明朝廷不重用他,使他感到惭愧。“岂知边塞士,如此其寒饥。”“窃禄三十年”,意思是说多年来侥幸得到俸禄,然而现在回想起来,却感到惭愧,后悔当初不该贪得无厌。
这首诗是一首纪行之作,通过写旅途中的感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现实。诗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抒发了对战争造成人民灾难的悲痛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报国无门的哀怨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