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阴孤阁晚来登,极目风烟望几层。
万堞暮云寒戍鼓,一江秋雨暗渔镫。
思归菊已荒彭泽,病渴人还卧茂陵。
欲向君平问出处,浮沉身世总难凭。

【注释】

秋日病寓江城丰翠园:秋季时节,我因病住在江城的丰翠园。

绿阴:指树木葱茏的树荫。孤阁晚来登:独自登上高楼(阁)。晚来登:黄昏时登楼。

极目:尽目。风烟:指江边山峦、云雾、草木等。望几层:眺望了多少次。

万堞:城墙上层层叠叠的垛口。戍鼓:守边的军营中的鼓声。

一江秋雨暗渔镫:一条大江上飘着秋天的细雨,渔人提着灯笼在江上捕鱼。

彭泽: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后人称其为“五柳先生”。

病渴:病中口渴。

君平:春秋时期越国的贤人范蠡,隐居湖上后自称“鸱夷子”。

出处:进退出处,比喻生活道路的选择。

身世:指自身和家庭的处境。

【译文】

黄昏时分独自登上高楼观赏江景,眺望了多少次,暮色中的山峦、云霭、草木,都显得模糊不清。城墙上的垛口被暮云遮蔽,听不到远处军营中的鼓声;只有江面上的渔灯在雨中闪烁,仿佛是点点星火。

病中口渴的人还在躺着,像陶渊明那样悠然自得地生活在茂陵。

想向君平打听自己今后的路在哪里,人生的道路总是难以预料。

【赏析】

这首《秋日病寓江城丰翠园》,写于宋高宗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当时作者因受秦桧迫害而罢官家居,身处逆境,心情抑郁,寄情山水,于是便写下这首诗。诗中以写景为主,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在逆境中怀才不遇的感慨和对政治前途的迷惘和忧虑。

全诗共八句,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前四句写登高远眺所见景色。“绿阴”三句总揽全篇,点明题意,起势峻拔。诗人登上高楼,只见“绿阴”掩映下的孤阁,随着天色渐晚,他纵目远眺,看到暮色笼罩着连绵起伏的山峦、云雾、草木,以及江岸上的景物。这里,诗人用“孤”,突出了登高远眺之孤寂,又通过“绿阴”二字,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气氛。接着,诗人由眼前景物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望几层”一句,既写出了诗人凭栏凝思的情景,又暗示了他内心的苦闷和惆怅。这四句写景,虽然只是登高眺望,却能见出诗人内心所经历的变化和心绪的波动。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夜幕降临时,江边渔人的活动。“万堞暮云寒戍鼓”一句,写到了江上渔人提灯捕鱼的情景:一条大江上飘着秋天的细雨,渔者提着灯笼,在江上捕鱼。这句中“渔镫”指的是打鱼时用的灯火,一个“暗”字,写出了渔人的活动是在夜色朦胧中进行的,更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万堞”三字,写出了江城的雄伟壮观。“寒戍鼓”三字,则写出了守边将士的紧张戒备。这两句虽只写了江上渔人的活动,却能见出诗人内心所经历的变化和心绪的波动。

第三层,最后四句抒写作者内心的感受。“思归菊已荒彭泽”,诗人想到家乡的菊花已经荒芜不堪,不禁黯然神伤;而自己身处异乡,病渴之中还躺在床上,更是感到悲凉。“病渴”二句承前而来。“君平”二字,既表明诗人的身份,同时又暗含了自己对范蠡隐居江湖生活的向往。“浮沉身世总难凭”,这既是诗人感叹世事多变,人生无常的无奈,又是对自己处境的无奈。结尾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人生道路选择的迷惘和忧虑。诗人虽然身居江城,但心中仍怀有退隐江湖的愿望,但又不知道今后的路如何走。

诗人运用了写景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把个人命运与时代风云紧密联系起来,表达了对人生道路选择的迷茫和忧虑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