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空伪号周长安,镂石造象如雕龛。
中有古佛如华鬘,莲台趺坐仪容端。
台底狮子蹲而安,蛮奴承台气力殚。
𠥱𡆠字异右侧刊,惜其左侧已凋残。
当时佞佛崇旃檀,天堂明堂金碧丹。
纷纷投龙登泰山,鸳鸯碑上字屈盘。
一时风气开乡关,此造象者姓名剜。
但见凹凸苔痕斑,乐圃寺𨺱多古翰。
竹叶碑侧寻且看,鹿门赠予投予欢。
何以报之双齐纨,取供斋头石骨寒。
兜罗雪氎香漫漫,奉请拈花微破颜。
这首诗是一首关于武周长安时期造像石刻的歌,由颜鹿门所作。下面是对诗句逐句的解读和翻译:
第一句:“明空伪号周长安”
- 关键词:明空、伪号、周长安
- 注释:这里的“明空”指的是佛教中的明空观,即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没有固定的自性。”伪号”则表示这是伪造的称号。”周长安”指的是唐代时期的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这句话可能是在说,这座佛像的制作背景是在唐朝的长安(现在的西安),但可能因为某种原因被标记为伪号。
第二句:“镂石造象如雕龛”
- 关键词:镂石、雕龛
- 注释:这句诗的意思是用石头雕刻出佛像,就像在雕刻一个木制的盒子一样。”雕龛”是一种用于安放雕像或佛经的架子。这句话描绘了造像的过程,即通过雕刻和塑造来表现佛像的形象。
第三句:“中有古佛如华鬘”
- 关键词:古佛、华鬘
- 注释:这里的“古佛”指的是古老的佛像,”华鬘”是佛教中的一种装饰品,通常指莲花形状的饰品。这句话可能是在说,佛像上雕刻有古老的佛像,这些佛像就像是一朵花的花朵。
第四句:“莲台趺坐仪容端”
- 关键词:莲台、趺坐、仪容端
- 注释:这句诗的意思是佛像坐在莲花台上,姿态端庄。”莲台”是佛教中的一种象征性的平台,”趺坐”是坐姿的一种,表示庄重。这句话描述了佛像的坐姿和形象。
第五句:“台底狮子蹲而安”
- 关键词:台底、狮子、蹲而安
- 注释:这句诗的意思是在佛像底部雕刻了一只狮子,狮子正蹲在那里,看起来非常安静。这句话描述了佛像底部的装饰,以及狮子的形态。
第六句:“蛮奴承台气力殚”
- 关键词:蛮奴、承台、气力殚
- 注释:这句诗的意思是在佛像底部的雕刻工作非常艰难,可能是因为力量消耗殆尽。这句话描述了佛像底部的雕刻工艺。
第七句:“𠥱𡆠字异右侧刊”
- 关键词:𠥱𡆠、字、右侧刊
- 注释:这里的“𠥱𡆠”可能是一个错别字或者方言词,无法确定具体意思。这句话似乎是在描述佛像上的某个部分的文字与右侧的不同。这句话可能是在描述佛像上的文字特征。
第八句:“惜其左侧已凋残”
- 关键词:左侧、凋残
- 注释:这句诗的意思是很遗憾,佛像的左侧部分已经损坏,无法辨认。这句话可能是在描述佛像的保存状况。
第九句:“当时佞佛崇旃檀”
- 关键词:佞佛、崇旃檀
- 注释:这里的“佞佛”是指盲目信仰佛教的行为,”旃檀”是一种贵重的木材,常用于佛教用品。这句话可能是在描述当时的宗教狂热。
第十句:“天堂明堂金碧丹”
- 关键词:天堂、明堂、金碧丹
- 注释:这句诗形容的是华丽的建筑,”天堂”和”明堂”都是佛教中的圣地,”金碧丹”则意味着建筑物使用了金色和红色等鲜艳的色彩。这句话可能是在形容某座寺庙的建筑风格。
第十一句:“纷纷投龙登泰山”
- 关键词:投龙、登泰山
- 注释:这句诗可能是在描述人们为了祈求好运,纷纷向山上的神灵投献龙,登上泰山进行朝拜。这句话可能是在描述某种民间习俗。
第十二句:“鸳鸯碑上字屈盘”
- 关键词:鸳鸯碑、字屈盘
- 注释:这里的“鸳鸯碑”可能是一种特殊的碑刻,上面刻着两只飞翔的鸟。”字屈盘”则意味着文字弯曲盘旋。这句话可能是在描述某种特殊的碑文风格。
第十三句:“一时风气开乡关”
- 关键词:风气、开乡关
- 注释:这句话可能是在说,当时这种风气开始盛行于乡村之间,打开了通往外界的道路。这句话可能是在描述某种社会现象。
第十四句:“此造象者姓名剜”
- 关键词:造象者、姓名剜
- 注释:这里的“姓名剜”可能是在说,这个佛像是由某人雕刻的,所以在上面刻上了这个人的名字。这句话可能是在描述佛像的出处和纪念意义。
第十五句:“但见凹凸苔痕斑”
- 关键词:凹凸、苔痕斑
- 注释:这句诗可能是在说,只能看到佛像表面凹凸不平的痕迹,以及上面的苔藓。这句话可能是在描述佛像的年代久远和保存状况不佳。
第十六句:“乐圃寺𨺱多古翰”
- 关键词:乐圃寺、𨺱多古翰
- 注释:这句诗可能是在说,乐圃寺里有很多古代的书籍和文献,充满了历史的气息。这句话可能是在描述乐圃寺的文化氛围。
第十七句:“竹叶碑侧寻且看”
- 关键词:竹叶碑侧、寻且看
- 注释:这句诗可能是在说,在竹叶碑的旁边寻找并观看。这里的“竹叶碑”可能是一种特别的碑刻,上面刻着竹子的图案。这句话可能是在描述一种寻找和欣赏的过程。
第十八句:“鹿门赠予投予欢”
- 关键词:鹿门、赠予、投予欢
- 注释:这里的“鹿门”可能是一个人的名字,他赠送了这件作品给作者,让作者感到快乐。这句话可能是在描述一件艺术品的传承和交流。
第十九句:“何以报之双齐纨”
- 关键词:何以、报之、双齐纨
- 注释:这句诗可能是在说,为什么要回报他呢?这里可能是指作者想要回报这位赠送者的礼物,但不知道该如何回报才好。这句话可能是在表达感激之情。
第二十句:“取供斋头石骨寒”
- 关键词:取供、斋头、石骨寒
- 注释:这句诗可能是在说,这件作品被放在斋头的石台上展示,显得十分冷寂和凄凉。这句话可能是在描述作品的放置环境。
赏析: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唐代长安时期造像石刻的风格和特点。诗人通过对佛像的形象描述、雕刻工艺的描绘以及对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的描绘,展现了唐代佛教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对那个时代文化繁荣和社会风尚的赞美之情。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唐代诗歌中的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