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鞭信马蹄,平沙入孤竹。
孤竹传者谁,二子伯与叔。
让国久无家,东海留芳躅。
岂至采薇时,不食还乡曲。
而以首阳名,专号兹山麓。
清风讵可攀,庙貌随时俗。
俎豆纵千秋,不饱他人粟。
我来大道旁,日暮仍驰逐。
安得拜衣冠,细摸残碑读。
【注释】
垂鞭:指马。信:任凭。马蹄:马蹄。平沙:平展的沙地。入孤竹:进入孤竹国。孤竹国在今河北卢龙县南。传者:相传。伯:兄弟排行第二。叔:排行第三。二子伯与叔:指管仲和鲍叔牙。让国:辞官让位。无家:没有家室,即贫困。东海:指齐国。留芳躅(zhú):留下美名。采薇:采集野菜充饥,比喻清贫的生活。首阳:山名。在今陕西黄陵县东南。专号兹山麓:专门称颂这座山的麓。清风:指庙宇的香火。讵(jù)可攀(pán):难道可以攀登吗?庙貌(miào mào)随时俗:庙宇的建筑随着世俗的变化而变化。俎豆:祭祀用的器物;豆是祭祀用具,俎是牲肉陈列用具。纵千千秋:即使经过千年。不饱他人粟:不满足自己的需求。安得拜衣冠,细摸残碑读:怎么能跪拜衣冠礼制,仔细地抚摸着那已经残缺不全的石碑来阅读呢?
【赏析】
这是一首题咏齐桓公故宅首阳宫的诗。首阳宫,在今河北省获鹿县西北。《史记·管蔡相疑传》说:“管、蔡为仇,挟弓挟矢而射之。”这里以“垂鞭信马蹄”形容管仲和鲍叔牙辞官归隐的情景。管仲和鲍叔牙,是春秋时期齐国的重要政治人物。他们两人之间有很深的知心友谊,但管仲处处比鲍叔牙强,鲍叔牙处处让着管仲,所以后人称他俩为“管鲍之交”。这首诗就是以这种深厚的友情来抒发作者对齐桓公故宅的怀念之情。
首联“垂鞭信马蹄,平沙入孤竹。”意思是说垂鞭驱赶着马儿,踏进平坦的沙滩,进入了孤竹国。“垂鞭”二字,既表明了诗人当时的身份,也表现了他对这一片土地的熟悉程度。孤竹国在今河北卢龙县南,是齐桓公的封国之一。诗人在这里,既点出了自己当年辞官的原因,又暗示了对齐桓公的敬慕之情。
颔联“孤竹传者谁,二子伯与叔”,意思是说孤竹这个地方,是谁传下来的呢?原来是管仲和鲍叔牙两个兄弟。管仲和鲍叔牙,都是齐桓公的重臣。他们在辅佐齐桓公期间,曾一起辅佐过宋襄公,共同抵御过楚国的进攻。然而,由于管仲处处比鲍叔牙强,鲍叔牙处处让着管仲,所以在管仲失势时,鲍叔牙曾经为他辩护,甚至不惜辞职回家。后来,管仲终于得到了齐桓公的信任和重用,两人重新合作,共同辅佐齐桓公,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因此,后人常常以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作为朋友之间相互扶持、互相帮助的典范。
颈联“让国久无家,东海留芳躅。”意思是说,自从管仲和鲍叔牙辞官之后,再也没有得到过封赏和俸禄,只好在东海一带过着清苦的生活。尽管如此,他们仍然留下了美好的名声。这两句诗不仅表现了管仲和鲍叔牙的高尚品质,而且也反映了他们对自己过去的遭遇所抱有一种超然的态度。
尾联“岂至采薇时,不食还乡曲。”意思是说,怎么到了现在这样的境地呢?连采薇这样的生活都不能满足,哪里还谈得上回到故乡去呢!采薇,是指《诗经·小雅·采薇》中的一首诗篇,原意是赞美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勇敢,但也有人认为它也可以借指隐居生活的艰辛。这里的采薇,指的是隐居生活的痛苦。诗人在最后两句中,表达了自己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希望人们能够摆脱尘世的纷扰,过上清静、简朴、自由的生活,而不是像自己这样在故宅中徘徊不去,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
这首诗通过对管仲和鲍叔牙故事的叙述,表现了自己对他们的敬佩之情。同时,它也反映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全诗语言简洁明快,情感真挚深沉,是一首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