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季将板荡,盈廷乘纪纲。维公起南服,义勇含风霜。
国是既委靡,士气多沮伤。公思力挽之,劲弩千钧张。
明体乃达用,所重扶纲常。是时急功利,枢辅谋不臧。
公不稍宽假,廷诤多激昂。折槛一逆鳞,窜逐栖江乡。
雷霆未息怒,中外申救章。遂兴党锢狱,几罹不测殃。
株连数十人,我祖同琅珰。囹圄笺楚《骚》,与公相订商。
载之序例中,考据得悉详。其后各赐环,事势殊仓皇。
大厦非一木,公身与俱亡。公留心经术,为后学津梁。
《周易》与《孝经》,大义多阐扬。所传十二书,存大涤讲堂。
诗歌尽散失,家不什一藏。曾贻我祖诗,断墨双缣缃。
一字一涕泪,至今留耿光。丰碑何峨峨,松楸何苍苍。
系余忝子姓,匪徒梓与桑。典型肃再拜,立马空彷徨。
王程迫明发,芜词代椒浆。浩歌北风起,落日吹昏黄。

拜石斋先生墓下

明季将板荡,盈廷乘纪纲。维公起南服,义勇含风霜。国是既委靡,士气多沮伤。公思力挽之,劲弩千钧张。明体乃达用,所重扶纲常。是时急功利,枢辅谋不臧。

释义:明朝末年,国家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朝廷中充斥着各种纷争和矛盾。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位名叫石斋(明末忠臣)的人勇敢地站出来,承担起了挽救国家的责任。他不仅具有高尚的品德,还具备坚定的意志和勇气,面对困难毫不退缩。

译文:在明朝末年,当国家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朝廷中充满了各种纷争和矛盾。在这个时刻,一位名叫石斋(明末忠臣)的人勇敢地站了出来,肩负起了拯救国家的重任,他不仅有着高尚的品德,还拥有坚定的意志和勇气,面对困难毫不退缩。

指明朝末期。板荡,意为国家动乱、政局不稳。纪纲,指朝政秩序。维公,指石斋先生。南服,指南方地区。义勇,指正义和勇敢的品质。风霜,比喻艰苦的环境。国是,指国家的治理方针或政策。委靡,意为颓废、萎靡不振。沮伤,形容士气低落。力挽,用力挽回。劲弩,指强大的武器或力量。明体,指明确的原则和立场。达用,意喻实践和运用。重,重视。扶纲常,维护纲常伦理。急功利,急于追求功利。枢辅,指宰相或辅政大臣。谋不臧,指决策失误或计划不周全。稍宽假,稍微放宽一些限制或宽容一些。廷诤,指在朝廷上争辩或提出意见。折槛,指折断栏杆让谏官进谏。逆鳞,比喻危险或冒犯。窜逐,贬谪或放逐。江乡,指远离朝廷的地方。雷霆,指声势浩大的愤怒情绪。中外,国内外。申救章,指申诉或请求宽恕。党锢狱,指因政治观点不同而被关押的案件。几罹不测殃,几乎遭受不可预测的危害。株连,指牵连到其他人。琅珰,古代一种贵重的玉石。函楚《骚》,意喻屈原的《离骚》。笺楚,指为《楚辞》作注。与公相订商,意喻共同商讨问题。载之,记录在册。序例,指记载或条例。考据,指考查和验证。赐环,指赐予官职或职位。事势,指形势或局势。非一木,不是一棵树。大厦,指国家或社会。身与俱亡,表示一同灭亡。留心,关注或研究。经术,指儒家经典的学习。后学津梁,意喻成为后世学者的借鉴和指导。大义,指重要的道理或意义。十二书,指孔子的《论语》等12种著作。存大涤讲堂,即存放在讲学之地的大厅中。《周易》、《孝经》,分别指易经和孝经这两部经典著作。阐扬,指阐述或阐发。所传,指传承下来的。十二书,指孔子的《论语》等12种著作。断墨,指书写的文字中断或模糊不清。双缣缃,指两条丝帛和黄色丝绸。一字,指每个字或每个句子。一涕泪,指泪水滴滴落下。耿光,指明亮的光辉。丰碑,指高大的碑石。系余,即“我”的意思。忝子姓,意为有愧于后代子孙的姓氏。匪徒,意喻仅仅是、只是。梓与桑,指树木和树皮。典型,指典范或楷模。肃再拜,意示意意恭敬地行两次鞠躬礼以示谢恩。立马空彷徨,意指站立在原地犹豫不决。王程,指旅途行程或使命。芜词,指无用的话语或表达方式。代椒浆,意指代替酒食。浩歌北风起,意指着手北风吹拂着大地而起舞唱歌。落日吹昏黄,意指着夕阳西下时天地一片昏黄的景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