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壮咸老死,之死盖靡携。
岂非义所激,沁入人心脾。
即如燕破竹,七十城有崎。
王烛匹夫节,自刭安所希。
人知既倒澜,犹可砥柱支。
遂供安平君,反掌恢复资。
又如秦祖龙,鲸吞有馀威。
张良匹夫勇,尝试博浪椎。
人知臂可奋,拨动逐鹿机。
胜广斩木起,揭竿遂为旗。
乃信绝世事,元自无他奇。
人心所同然,惟我先得之。
吁嗟两饿夫,光与日月垂。
【注释】
(1)“少壮咸”二句:指历史上许多英雄豪杰都因义愤而奋起反抗。咸,皆,都。之死盖靡携,意谓他们壮志未酬而死,遗恨无穷。
(2)“岂非”二句:指正义的激情能感动人心,使人为之振奋。
(3)“即如”二句:指像燕国攻破齐国时那样,七十城被攻破后还有人不屈身于强敌。
(4)“王烛”二句:意谓项羽虽为匹夫,但他在乌江亭长劝酒之时自刎自杀,其节烈可敬,后世难能比肩。
(5)“人知”二句:意谓当人们知道秦王朝已倒的时候,仍可凭此支撑危局。
(6)“遂供”二句:意谓终于使安平君得到了恢复大一统的机会,反掌之间即可成功。
(7)“又如”二句:意谓秦始皇虽然有吞并六国的野心,但终究没有实现。
(8)“张良”二句:意谓张良虽然只有匹夫之勇,却曾尝试过与暴秦作斗争。
(9)“胜广”二句:意谓韩信斩白蛇起义反秦,揭竿而起,终成一代名将,成为推翻暴政的象征。
(10)“元自无他奇”:意为世上的事本来没有什么奇特之处。
(11)“人心所同然”:指人们都能理解这种正义感是发自内心的,不是偶然产生的。
(12)“吁嗟两饿夫”:意为两位饥饿的烈士,他们的气节如同日月一般高悬。
【译文】
年轻的壮士们大都英年早逝,他们的死是因为不能忍受耻辱。
难道他们不是被正义所激发的吗?这种精神深深感动了人们的心。
就像燕国破齐国一样,七十城被攻破后还有人不屈服于敌人。
项羽虽是匹夫,但在乌江亭长为他设宴饯行时,他还是选择了自刎自杀,他的节操令人敬佩。
人们都知道秦朝已经灭亡,但当天下太平之时,仍然有人挺身而出。
终于使安平君得到了恢复大一统的机会,反掌之间即可成功。
又如秦始皇虽然有吞并六国的野心,但终究没有实现。
张良虽然只有匹夫之勇,却曾尝试过与暴秦作斗争。
韩信斩白蛇起义反秦,揭开了反抗暴政的序幕,终成一代名将。
世上的事本来没有什么奇特之处。
人心所共知的是,这种正义感是发自内心的,不是偶然产生的。
两位饥饿的烈士,他们的气节如同日月一般高悬。
【赏析】
这首诗通过咏叹古代英雄人物的不同命运和行为,表达了诗人对正义、忠诚和勇敢的赞美之情。
首联“少壮咸老死,之死盖靡携”,感叹了许多英勇的战士都在年轻的时候就去世了,他们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他们为国家和民族所做的牺牲和付出却是永恒的。这种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死亡的理解,体现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和探索。
颔联“岂非义所激,沁入人心脾”,进一步强调了正义感的重要性。诗人认为,正是因为有了正义感的存在,才使得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轻易放弃。这种对正义感的赞美,不仅体现了诗人对人性的理解,也表达了他对社会进步的追求。
接下来三联分别以燕国、秦朝和韩信为例,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英雄形象。这些人物都有着高尚的品质和坚定的信念,他们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对这些英雄事迹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正义、忠诚和勇敢的赞美之情。
最后两联“人知既倒澜,犹可砥柱支”,“吁嗟两饿夫,光与日月垂”,则是对前文所描绘的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的评价和感慨。诗人认为,尽管历史的车轮已经滚滚向前,但那些为了正义和真理而献身的英雄们的精神,却永远值得人们怀念和敬仰。同时,诗人也通过感叹两位饿夫的悲壮之举,表达了对生命价值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死意义的思考。整首诗既有对历史英雄的歌颂,也有对生命价值的探讨,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