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曲倚棹歌,遗蜕今不朽。
其人在何处,还来礼骨否。
绝壁架虚舟,有谁负之走。
乃悟少年仙,狡狯何不有。
岩前石虎吟,将无遭一口。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他的诗风格清新活泼,善于用比喻、夸张等手法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注释和赏析:
三曲倚棹歌,遗蜕今不朽。
- 注释:第三段倚靠船桨歌唱,遗留下的遗迹现在依然存在(不朽)。
-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对前人的怀念之情。”倚棹歌”暗示着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遗蜕今不朽”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人物或文化遗产的一种敬仰之情,认为他们的精神和成就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其人在何处,还来礼骨否?
- 注释:他们现在在哪里?是否还会回到这个地方来祭拜他们的骨骸呢?
- 赏析: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于历史人物的深切关注。”其人”指的是历史上的人物或祖先,”何处”和”礼骨”都是询问这些人物现在的情况以及他们是否还保持着与故乡的联系。诗人通过这个问题表达了对过去的记忆以及对历史的尊重。
绝壁架虚舟,有谁负之走。
- 注释:在陡峭的山壁上架设一座空荡荡的船,有谁能够背着它走?
- 赏析:这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实际无法移动的对象比作可以在山壁上行走的船只,形象地描绘了地形的险峻和环境的艰难。同时,”有谁负之走”也隐含着一种对于力量和勇气的赞美,暗示着只有那些拥有强大意志和能力的人才能够在逆境中生存下去。
乃悟少年仙,狡狯何不有。
- 注释:突然明白了少年时期的那种超凡脱俗,机智狡猾为何如此多有。
- 赏析:这句诗展现了诗人对年轻时期的自我反思和觉醒。”少年仙”形容的是年轻时的某种超凡状态或者非凡才能,而”狡狯何不有”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年轻时的这种品质感到惊讶,并对其表示赞赏。这种态度体现了诗人对过去的一种怀旧和对自身潜力的一种肯定。
岩前石虎吟,将无遭一口。
- 注释:岩前的石虎在吟唱,会不会被一口咬死?
- 赏析:这句诗以石虎为喻,形象地描绘了一种危险和不确定的未来。”石虎吟”可能象征着某种坚韧或者力量的象征,而”遭一口”则意味着可能会面临某种困境或者攻击。诗人通过这种描述表达了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同时也展示了自己面对挑战的勇气和决心。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自然环境和个人经历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厚情感,以及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