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长平事非偶,自甘骈死古罕有。六七万人无一降,万骨茔高积如阜。
灵祠恰傍东平王,人称公是张睢阳。我谓公节更青进,夷齐庶几同辉光。
圣朝宽大迈前古,优诏褒嘉锡祠宇。成周穆考亦神圣,不封首阳一抔土。
【注释】阎公:阎公,指阎公祠。新安长平事:指东汉末年新安、长平两郡的战役。非偶:非常不寻常。骈死:同死。古罕有:古代很少有。六七万人:指参战的六七万新安、长平两郡人民。无一降:指全部战死。万骨茔高积如阜:形容尸骨堆积如山。灵祠:指阎公祠。东平王:指汉献帝刘协。人称:人们称道。张睢阳:指唐代名将张巡。我谓:我认为。青进:指节操高尚。夷齐:指商末伯夷和叔齐。庶几:希望如此。圣朝:指当时的朝廷。宽大迈前古:宽宏大量胜过以前。优诏:特诏。褒嘉:称赞。锡祠宇:赐给庙宇。成周:指西周。穆考:指成王(周公)。首阳:指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
【赏析】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杨载的《阎公祠》诗作。此诗先叙述了江阴之战的历史事实,然后赞扬阎公的忠烈精神,歌颂他与张巡等人的爱国精神,接着表达了作者对朝廷的赞美之情,最后点明主题,赞颂阎公的节操高洁,与历史上那些忠臣义士一样,成为后人景仰的对象。
“新安长平事非偶,自甘骈死古罕有。”这是说,新安长平之战并非偶然之事,而是自古罕见的壮烈之举。这里所说的新安长平之战是指公元214年(汉章帝时期),孙权派遣吕蒙、蒋钦等率军攻取荆州西部的新定县、江夏郡,又派陆逊、潘璋等进攻江夏郡所属的南郡,大破曹操军队于夷陵(今湖北宜昌附近)。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又率兵南下,企图吞并荆、扬二州。孙权派鲁肃屯兵巴丘(今湖南岳阳),以备曹军渡江。双方相持数月后,孙权亲赴益州(今四川成都),遣陆胤、潘璋等率军沿长江东下,击败曹军于赤壁(今湖北武昌西北),孙刘联军在彝陵(今湖北宜昌西南)一带大获全胜,曹军伤亡惨重。这场战争,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一次重要事件,也是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之一。
“六七万人无一降,万骨茔高积如阜。”意思是说,新安长平之战中参与作战的六万多人没有一个人投降敌军,他们的尸骨垒成了一座座高高的坟冢。这里既写出了战争的规模,也表现了参战将士们的英勇无畏精神。
“灵祠恰傍东平王,人称公是张睢阳。”这里的灵祠指的是阎公祠,而东平王则是东汉献帝刘协的庙号。据《后汉书》记载,张巡被俘时,叛军头目严庄逼他投降,张巡大骂贼寇,于是被斩首。后来,有人把张巡的尸体葬在洛阳北门,并建立了祭台,称为张公祠。而张巡的妻子则在城陷后自杀身亡。后来,有人把两人合葬在洛阳北邙山上,所以人们又称他们为“二张”。
“我谓公节更青进,夷齐庶几同辉光。”这里所说的公节是指张巡的气节,而夷、齐则是春秋时期的两位贤人伯夷和叔齐,他们是因不愿接受商纣王的赏赐而饿毙于首阳山下的。在这里,作者用“夷齐”来比喻张巡,表示对张巡的崇敬。
“圣朝宽大迈前古,优诏褒嘉锡祠宇。”这里所说的圣朝指的是当时的政治环境,即元朝。作者认为,元朝比汉朝要宽大得多,而且元世祖忽必烈曾特地颁布诏书,表彰张巡等将领的忠勇精神,赐予他们祠堂作为纪念。
“成周穆考亦神圣,不封首阳一抔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周成王(周公)也是非常神圣的人,他并没有像伯夷、叔齐那样拒绝纣王的赏赐而饿死在首阳山,也没有像孔子那样被围困在陈国绝粮七日而饿死。作者在这里借周成王的典故来进一步赞美张巡等人的忠烈精神。
整首诗通过对阎公祠及其历史背景的描述,展现了新安长平之战的悲壮场面以及张巡等人的崇高品质,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敬仰之情。同时,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也揭示了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特点和元朝统治者的态度和政策。此外,诗歌的语言简洁明了,具有很强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