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峰落平地,千松万松直。
樵禁逾千岁,遂得高百尺。
出林天忽明,到门松尽失。
孤僧开晓窗,偕我面壁立。
双松忽穿梁,丈人乃在室。
虚翠动几案,秋阴出粉墨。
何年托孤根,堂隍生黝碧。
僧言六如画,弄笔寿幽僻。
通神在岁久,十二万朝夕。
夜闻风雨摇,梦见龙对啮。
昔时墙欲倾,欲留不可得。
今者粉剥落,墨光复清澈。
曷若任墙倾,松当离壁立。
其生也无根,使与岩柯接。
妙手活迹象,不受造化力。
或者挟风雷,其龙破夜出。
下乃不死药,与君斸琥珀。

【译文】

众峰耸入云,千松挺拔直。

千年的樵夫砍伐松树,才得以高百尺。

出林时天突然明亮,到门口松树全都消失。

孤僧打开晨窗,和我面壁而立。

双松忽然穿透房梁,丈人就在室内。

虚翠在几案上震动,秋阴在粉墨中出现。

不知什么时候托付给我孤根,堂隍生出黝碧。

僧人说这是六如画的,弄笔为幽僻寿。

通神在岁月长久中,有十二万朝夕。

夜闻风雨摇动,梦见龙对啮。

过去的时候墙欲倾,想要挽留不能得。

现在则粉剥落,墨光复清澈。

还不如任凭墙倾,松木当离壁直立。

它生来无根,使与岩柯相接。

妙手活迹象,不受造化力。

或者挟风雷,其龙破夜出。

下乃不死药,与君斸琥珀。

【赏析】:

此诗描绘了一幅古松傲然屹立的画面。诗人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山间松树的挺拔、高峻、孤独和坚韧,以及它们顽强生存的精神风貌。全诗采用白描手法,语言朴素自然,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首联“众峰落平地,千松万松直”,写群峰之高峻与万千松树之挺拔;颔联“樵禁逾千岁,遂得高百尺”,写樵夫砍伐松树,历经千年岁月,终成参天大树;颈联“出林天忽明,到门松尽失”,写松树枝叶茂密,挡住了阳光,使人感到出林后天忽然变得明亮起来;尾联“孤僧开晓窗,偕我面壁立”,写僧人与诗人同坐在窗前,面对墙壁而坐。全诗紧扣松树,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松树的形象特点,表现了松树的顽强生命力。

第二联“双松忽穿梁,丈人乃在室。”中的“丈人”二字用得很巧妙,将松树比喻为丈人,既形象又贴切。“虚翠动几案,秋阴暗粉墨”两句则是进一步描绘了松树的生机勃勃。

第三联“何年托孤根,堂隍生黝碧”,运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松树坚韧不屈精神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内心的一种感慨——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人生短暂而易逝。

第四联“僧言六如画,弄笔寿幽僻”,是诗人对松树的赞美之词。“通神在岁月长久中,有十二万朝夕”,既表达了诗人对松树生命力的赞美之情,也寄托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第五联“夜闻风雨摇,梦见龙对啮”,通过描写夜晚风雨交加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松树坚韧品质的向往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对名利的追求与执着。

第六联“昔时墙欲倾,欲留不可得”,则是诗人对人生的一种感慨。他感叹曾经想要留住时间的脚步,却最终无法实现自己的心愿。

第七联“今者粉剥落,墨光复清澈”,既是对松树经历风雨后更显坚韧的赞美,也是诗人对自己经历沧桑后的豁达与乐观。最后两句“曷若任墙倾,松当离壁立”,更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态度的一种选择——顺其自然,勇敢面对人生的挑战。

此诗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富有哲理的语言,展现了松树傲然挺拔的姿态与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与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