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为妆饰叶为衣,楚客吟馀景已非。
太液池前芳宴罢,若耶溪畔画船稀。
香清旧护鸳巢稳,色淡空怜雁影飞。
犹记纳凉消夏日,筒杯有约未曾违。

【注释】

秋荷:荷花。

“楚客吟馀”五句:写荷花已谢。楚客,指屈原,战国时楚国大夫,因忧国忧民而自沉于汨罗江。此处指诗人自比,言自己为官清廉,不图功名利禄,所以即使到了秋天,荷花凋零了,也毫无遗憾。香清旧护鸳巢稳,色淡空怜雁影飞。香清:花香浓郁。鸳(yuān)巢:鸳鸯的巢穴。色淡:荷花的颜色暗淡。空怜:徒然地感到惋惜。这里用“怜”字暗含着“惜”、“哀”之意。筒杯:一种有柄的浅底圆腹小杯。筒,同“敦”。筒杯,即深腹小杯,古人饮酒多用此器。筒杯有约未曾违:意思是说虽然现在不能如屈原那样投江殉节,但心中仍然怀念他的高尚气节,不曾违背他的志向。

赏析:

这首诗以咏荷为题,是咏物诗中的名篇。首联“花为妆饰叶为衣,楚客吟馀景已非”,点明题旨;颔联“太液池前芳宴罢,若耶溪畔画船稀”,则写眼前景物;颈联、尾联承上启下,抒发感慨。

首联两句,写荷花之美和屈原之悲,把咏物与抒情融为一体,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荷花本为美化环境、净化人们心灵之物,诗人在荷花盛开时节,赏花咏花,心情愉悦,自然神怡,因此他称荷花为“花为妆饰叶为衣”,这一句看似简单,其实却含有丰富的内容。从字面上看,这是对荷花的赞美。然而,如果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来分析,就会发现其中还有一层意思。《离骚》中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之说,可见屈原对荷叶的情有独钟。因此,“花为妆饰叶为衣”一句中蕴含着诗人对荷叶的眷恋之情。同时,“楚客吟馀”一句又表明了诗人此时并非欣赏荷花,而是借荷花以抒发自己的感慨,因为“吟馀”者往往有感而发,借古喻今。

“楚客吟馀景已非”二句,既写出了诗人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了诗人此时的心情。由于诗人在官场上屡遭挫折,加之身处异乡,因而产生了身世之感和孤独之感。此时看到美丽的荷花已经凋残,不禁发出了“太液池前芳宴罢,若耶溪畔画船稀”的感叹。

三联两句承上启下,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过去的美好时光。“香清旧护鸳巢稳,色淡空怜雁影飞”二句是写荷花的凋残和雁的飞翔。“香清”二字写出了荷花的香气浓郁,“色淡”二字写出了荷花的颜色暗淡,这两个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特点,而且通过这些特点进一步表现了诗人的感慨。

颈联两句承上启下,将前面的诗句进一步展开。“香清”二字既写出了荷花的芬芳,又暗含了诗人对屈原的思念。至于“色淡”一词,则是诗人对荷花的怜惜之情的表现。因为荷花虽然美丽,但是其颜色却很暗淡,所以诗人才会对它产生怜惜之情。同时,“空怜”一词也暗含了诗人对自己处境的感慨。因为诗人所处的时代正是国家多事之秋,而他却没有能够像屈原那样去为国家献出自己的生命。

尾联二句承上启下,抒发感慨。“犹记纳凉消夏日”二句回忆了诗人小时候在家乡纳凉消暑的情景。那时,正值夏天炎热之时,而家乡的池塘边却有一片翠绿的荷叶,可以供人们休息乘凉。“筒杯有约未曾违”,则是说虽然现在不能如屈原那样投江殉节,但心中仍然怀念他的高尚气节,不曾违背他的志向。

这首诗以咏荷为题,是咏物诗中的名篇。首联两句,写荷花之美和屈原之悲,把咏物与抒情融为一体,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