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鲠胸中,何地堪一吐。
使子居谏官,奸佞必败露。
忽闻试第一,彼族乃凶惧。
邪正不两立,事急复奚顾。
居然置勿用,遮日手可怖。
于君究何损,微哂就归路。
端人遂裹足,所系岂细故。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首先要理解全诗,然后逐句分析其内容、表达技巧,最后结合题目要求来鉴赏。
- 这首诗的首句“诗书鲠胸中”,是说诗人心中充满诗书。“诗书”指儒家经典。《论语·子罕篇》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里的“鲠”字,是“梗塞”的意思,意谓诗书中所蕴蓄的正道义和道德准则堵塞于胸中,不能畅快地表达出来,因而感到郁闷不舒。第二句“何地堪一吐”表明这种郁结之情无处发泄,于是只能把心中的愤懑全部倾注于诗书之中。第三句“使子居谏官”说明高啸桐有才能,能够直言进谏,所以作者希望他能在朝廷担任谏官。第四句“奸佞必败露”是说如果让高啸桐担任谏官,那么那些奸佞小人必然会败露。第五句“忽闻试第一”表明高啸桐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彼族乃凶惧”中的“凶惧”二字表明了高氏一族因为高啸桐的应试成功而感到恐慌和恐惧。第六句“邪正不两立”是说正义与邪恶是不能共存的,只有坚持正确的一方,邪恶才会败露。第七句“事急复奚顾”表明事情已经到了紧要关头,再考虑其他事情已经没有意义了。第八句“居然置勿用”,意思是朝廷竟然不用他(指高啸桐),第九句“遮日手可怖”是说朝廷派人阻止他(指高啸桐)的行动,真是令人害怕。第十句“于君究何损”是说对于您而言,这件事情有什么损失呢?第十一句“微哂就归路”是说高啸桐对此只是微微一笑,然后就回家去了。第十二句“端人遂裹足”,是说正直的人因此而停止前进,第十三句“所系岂细故”是说这件事所牵涉的问题并不微小。
-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用人不当的看法。开头两句写诗人胸中充满诗书,但找不到发泄的途径,因此将满腔的愤懑全部倾注在诗书中。接下来四句写高啸桐应试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朝廷应该让他担任谏官,但他却被朝廷不用。接着六句写朝廷不让高啸桐担任谏官,反而派人阻止他的行为,让他感到恐惧。最后两句写朝廷对于高啸桐的遭遇毫不在意,只是微微一笑就让他回家去了。整首诗通过描绘一系列事件,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用人不当以及奸佞得志的愤慨之情。
- “使子居谏官”:让儿子担任谏官。这句是说高家的儿子高啸桐考取状元后,朝廷应该让他担任谏官。
- “奸佞必败露”:奸佞之人必定败露。这句是说奸佞之人因为高啸桐的成功而感到恐慌和恐惧。
- “邪正不两立”:正义与邪恶是不能共存的。这句是说正义与邪恶不能并存,只有坚持正确的一方才能够战胜邪恶。
- “事急复奚顾”:事情到了紧急关头,还有什么可顾及的呢?这句是说事情已经到了紧要关头,再考虑其他事情已经没有意义了。
- “居然置勿用”:竟然不用他。这句是说朝廷竟然不用高啸桐。
- “遮日手可怖”:朝廷派人阻止他行动,真是令人害怕。这句是说朝廷派人阻止高啸桐的行动,使他感到非常害怕。
- “端人遂裹足”:正直的人因此而停止前进。这句是说正直的人因为朝廷不用高啸桐而停止前进。
- “所系岂细故”:这件事所牵涉的问题并不微小。这句是说这件事虽然只是小事,但是关系到朝廷的用人问题。
- “于君究何损”:对于你来说,这件事情有什么损失呢?这句是说这件事情对于你的仕途并没有任何损失。
- “微哂就归路”:他只是微微一笑就回家去了。这句是说高啸桐对朝廷的事情并不放在心上,只是微微一笑就回家去了。
- “端人遂裹足”:正直的人因此而停止前进。这句是说正直的人因为朝廷不用高啸桐而停止前进。
- “所系岂细故”:这件事所牵涉的问题并不微小。这句是说这件事虽然只是小事,但是关系到朝廷的用人问题。
- “于君究何损”:对于你来说,这件事情有什么损失呢?这句是说这件事情对于你的仕途并没有任何损失。
【答案】
赠高啸桐
诗书鲠胸中,何地堪一吐。
使子居谏官,奸佞必败露。
忽闻试第一,彼族乃凶惧。
邪正不两立,事急复奚顾。
居然置勿用,遮日手可怖。
于君究何损,微哂就归路。
所系岂细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