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室日已晏,离魂在此榻。
冥追试就枕,药气犹绕颊。
中宵影随形,徒倚还躞蹀。
吞声端有失,苦泪空凝睫。
心知成永诀,未免恋一霎。
我如梦为周,君如梦为蝶。
【注释】
入室:进入室内。日已晏:太阳已经落山了。
离魂:指别离之魂。榻:床。
冥追:梦中追寻。试就枕:试着躺到床上。
中宵:半夜,夜里。影随形:影子随着形体移动。
徒倚:空自倚靠着。还躞蹀:又徘徊。
吞声:呜咽。端有失:确实有些失意。
苦泪:悲伤的眼泪。空凝睫:空然垂泪。
成永诀:成为永远的诀别。未免:难免,不能免除。
我如梦为周:我的情像做梦一样,像周朝那样虚幻不实。
君如梦为蝶:你的情像做梦一样,如同蝴蝶般飘忽不定。
【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全诗写女主人公深夜思念亡人,悲不自胜,心知终要与情人永别,不免依依不舍。诗中用“药气”暗喻相思之苦,“吞声”和“苦泪”则直接写出了思念之情。这首诗写得含蓄蕴藉,哀婉动人。
首句“入室日已晏”,点明时间是深夜。“入室”二字既交代了环境,也暗示了人物身份。“日已晏”三字,表明时已夜深。诗人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深夜图景,使读者立刻产生一种幽静而沉重的氛围。这种环境气氛与后文“离魂在此榻”相呼应,使人感到女主人公正处在一种孤寂之中,从而更突出了她的思恋情绪。
二句“离魂此榻”,“离魂”二字,不仅说明女主人公在思念中神志恍惚,而且也暗含着她对亡人的依恋,以及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心情。“此榻”二字,既点明“榻”的位置,也为下文“冥追”、“吞声”等词语的运用作了铺垫。
三、四两句“冥追试就枕,药气犹绕颊”,写她在睡梦中仍念想着亡人。“冥追”二字,不仅点明她仍在梦中,而且说明她对亡人的思念已经到了痴狂的地步。“试就枕”,是说她在梦中也曾试图躺下来休息,但一想到亡人,便又挣扎起来。“药气犹绕颊”,是说她仍然在梦中吐纳着药物的气息(这口气很可能就是亡人所遗的),这口气一直环绕在她的脸颊上。这几句诗,通过梦境的表现,充分地展示了女主人公的痴狂状态。
五、六句“中宵影随形,徒倚还躞蹀”。写她彻夜难眠,在梦中徘徊不已。这两句诗中的“徒倚”和“躞蹀”两个词语,都表现了她那种欲罢不能而又无可奈何的心理状态。一个“犹”字,把这种心理活动推向了高潮。这个“犹”字,不仅是对前两句“试就枕”和“药气犹绕颊”的承接,而且是对整个诗句内容的概括。它既表现了女主人公的痴狂,也显示了女主人公的无奈。
七、八句“吞声端有失,苦泪空凝睫”,写她因思念而悲伤得说不出话来,只能默默地流泪。“吞声”两字,不仅表现了她的悲痛程度,而且还暗示了她由于悲伤而神志恍惚的状态(“吞声”),从而使她无法说出话来。“苦泪空凝睫”,是说她虽然流着痛苦的泪水,却只是空然地垂泪而已。这两句诗,进一步揭示了女主人公的悲情。
九、十句“心知成永诀,未免恋一霎”,直抒胸臆,表达了女主人公对亡人的深情。这两句诗中的“心知”和“未免”两个词语,分别点出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认识和她所抱有的感情态度。一个“未免”两字,既表现了她对爱情的执着,也表现了她对爱情的绝望(“不免恋一霎”)。这两句诗,既是对前几句诗的总结,又是对整首诗的概括。
十一、十二两句“我如梦为周,君如梦为蝶”,写男主人公的形象和她对他的怀念。“我如梦为周”,意思是我就像做梦一样地想念你,周朝一样虚虚幻幻不可捉摸。这里的“周朝”一词,既指代了男主人公的身份——周朝的人,又隐喻了他的身世——像周朝一样虚幻不实。“君如梦为蝶”,意思是你就像做梦一样地想念我,像蝴蝶一样飘忽不定。这里的“梦为蝶”也是用比喻的手法来描写男主人公的身世和感情状态的。这两句话虽然写得比较委婉,但却非常深刻地揭示了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她对男主人公的深切怀念。
十三、十四句“我如梦为周,君如梦为蝶”作为全篇的结尾,再次强调了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深切怀念和对他身世命运的同情。这两句诗,既点明了全诗的中心思想,又给全诗涂上了一层浓厚的感情色彩。
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两个突出的特点:第一是采用倒叙的手法。从开头到末句,中间没有过渡,而是直接写到女主人公在夜间思念亡人,以致心神不宁,痛苦不堪的情景。这样的写法,使得诗的情节跌宕起伏,更加引人入胜。第二是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诗中多次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如前三句写女主人公思念亡人的心情,就用了“入室”“日已晏”“冥追”等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最后两句写女主人公对亡人的深情,就用“梦为周”“梦为蝶”等形象来表达。这些生动活泼的形象和贴切自然的语言,使得这首诗具有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