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浮沉付酒尊,海蟾高挂到衡门。
身依竹节常分影,梦绕花须欲断魂。
灯下书声乾宿蠹,耳中蛩语失悲猿。
怜才独有使君在,频檄诗篇过草垣。
世事浮沉付酒尊,海蟾高挂到衡门。
身依竹节常分影,梦绕花须欲断魂。
译文:世间的纷扰和变迁都寄托在酒杯里,海中的月亮高悬直至门户之旁。
身体像竹子一样依附着它的分节而存在,梦境中缠绕着花朵仿佛要断开魂魄。
灯下的读书声让书籍上的灰尘积累如干枯的虫蛀,耳边的蟋蟀叫声让我失去了悲伤的猿猴。
只有使君你独有怜才之心,频频地给我下达诗篇的檄文并穿越我草屋的围墙。注释:世事:指人间的一切事。海蟾:海月。衡门:横木为门。分影:依附于竹子的影子。花须:花朵。乾宿蠹(dú): 形容书页上积满尘埃。耳中蛩语:形容蟋蟀鸣叫的声音。悲猿:悲伤的猿猴叫声。使君:诗人的朋友,这里指宋明府。频檄(xì):多次下公文。草垣(huán):用茅草编成的墙。赏析:这首诗是作者赠给朋友宋明府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友人才情的赞赏。全诗以“世事”开篇,表达了诗人对世界纷繁复杂、变幻莫测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无奈和困惑。接着,诗人描绘了一幅夜晚的景象:海中的月亮高悬于门户之旁,映照出诗人孤独的身影;诗人在灯下读书,却因为书中尘封的知识而感到沮丧,因为耳中传来的蟋蟀声音而感到心烦意乱。这一系列景象,既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苦闷,也反映了他对知识的追求和渴望。最后,诗人以“怜才”作为结尾,表达了他对友人宋明府才华的赞赏,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友谊的赞美之情。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友情和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