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更时有炮枪声,隐约闻来左北城。
国难期中年又过,愁柴愁米受虚惊。
【注释】
己卯:指宋宁宗嘉熙元年(1237年),作者时年四十二岁。大除夕,指除夕的夜晚。
咏:吟咏,即作诗。七绝:一种绝句,每首八句共四仄一平韵,简称“七绝”。
炮枪声:指放爆竹的声音。枪、炮、爆竹,都是旧时过节燃放之物。
左北城:指京城左近的北门城楼。
国难:国家动乱。又:再一次,又一个。
受虚惊:被虚惊所扰。
【赏析】
此诗是作者嘉定二年(1209)大除夕所作。嘉定二年,作者在福建任职,与朝廷相隔遥远,但内心仍时刻惦念着朝廷安危,因此对国家的动乱十分担忧。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动乱的忧虑之情。
第一句“三更时有炮枪声”,点明了时间——除夕之夜。“三更”是深夜时分,此时正是人们休息的时候,而突然传来的炮声打破了宁静的氛围,让人感到意外和惊讶。第二句“隐约闻来左北城”,“隐约”二字表明炮声不是很明显,但仍然能隐约听到。“左北城”是指京城左近的北门城楼,诗人在这里描绘了一幅深夜中听到炮声的场景,使读者能够想象到当时的情景。
第三句“国难期中年又过”,这里“国难”指的是国家动乱,“中”字表示又过了一年。诗人在感叹时光飞逝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动乱的担忧和关切。他希望自己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但同时也害怕自己无法抵御国家的动乱。
最后一句“愁柴愁米受虚惊”,这里的“柴”和“米”都是指生活必需品,而“虚惊”则是指因为虚惊而造成的损失。诗人用“愁”字来形容自己的忧愁和不安,表达了对自己和国家的担忧。
整首诗以“炮枪声”为线索将诗句串联起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动乱的忧虑之情。同时,通过对夜深人静时听到炮声这一场景的描写,使得诗歌更具画面感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