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江炮火射云间,效力疆场不畏难。
两载家书难屡达,可怜久战未归还。

壬申年春又见沪报载蔡庭楷军长吟诗三章余乘酒兴步原韵三章

连江炮火射云间,效力疆场不畏难。

两载家书难屡达,可怜久战未归还。

注释:

壬申年:指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沪报:上海的报纸。蔡庭锴(1875-1943):字敬堂,号梦生,福建连江东洋乡(今福州市连江县)人。辛亥革命后任广东都督府外交秘书,民国政府外交部参事、代部务委员,北洋政府外交部次长,代理国务总理。袁世凯称帝时被免职。抗日战争期间任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外交部长兼驻日公使。

连江:连江县,今属福建。炮火:指日军对连江县城和附近村庄发动的猛烈炮击。射云间:炮弹从天空中飞来,射入云霄。效力:尽其所能地为国家效力。疆场:战场。不畏难:不畏惧困难。

两载:两年。家书:家信。屡达:多次送达。可怜:可惜。久战:长期战斗。未归还:没有回到家乡。

赏析:

这首诗是蔡廷锴在壬申年春天,也就是1900年春天,在上海看到一篇报道之后有感而发的。报道中提到了连江的战事,以及蔡廷锴本人在前线的英勇表现,这让蔡廷锴感到振奋和自豪。因此,他决定效仿报道中的那位军长,也写一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首句“连江炮火射云间”,描述了连江地区遭受日军炮击的情景,炮火直冲云霄,场面十分惨烈。这句既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性,也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次句“效力疆场不畏难”,则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诚和牺牲精神。面对困难和危险,他毫不畏惧,愿意为国家付出一切。这里的“疆场”指的是战场,也是对国家的一种比喻。

第三句“两载家书难屡达”,则是对个人生活状态的描述。由于长期战斗,无法及时和家人联系,使得家人很难收到他的家书,这无疑增加了他思念家人的孤独感。

最后一句“可怜久战未归还”,则是对战争结果的无奈感叹。战争已经持续了很久,但他仍然无法回家,这种无力感和挫败感油然而生。这里的“未归还”既指身体未能回到家中,也隐喻了对和平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描绘连江的战事和个人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诚、对战争的感慨以及对和平的向往。同时,诗歌的语言简练有力,情感真挚感人,是一首优秀的咏史怀古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