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志冲锋不顾身,死而不朽是精神。
可怜闸北江湾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壬申年春(1942),沪报载蔡庭楷军长吟诗三章,余乘酒兴步其韵三章。
奋志冲锋不顾身,死而不朽是精神。
可怜闸北江湾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注释:
壬申年:农历的第十个年头,即民国二十七年。
春:指春天。
沪报:上海报纸。
蔡庭楷:字季行,江西南城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抗日将领、军事家和政治家,曾参加过辛亥革命、护国战争、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
原韵:即原文的韵律。
三章:这里泛指诗歌的三个部分或章节。
译文:
立志冲锋不顾自身安危,死后仍能永垂不朽的精神。
可惜的是闸北江湾那些阵亡士兵的遗骸,他们仍然是我春闺里梦中的人。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抗战题材的作品,通过描写英勇的将士们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而英勇斗争,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精神,表达了作者对英勇将士们的深深敬仰之情。
首句“奋志冲锋不顾身”,描绘了将士们在战场上奋勇争先的情景,不畏艰险,勇往直前,表现出他们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它告诉我们,只有勇敢面对困难,才能取得成功。
次句“死而不朽是精神”,进一步赞美了将士们的崇高精神。他们虽然已经牺牲,但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流传下去,激励着后人继续前进。这种精神是永恒的,它超越了时间的限制,成为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
最后一句“可怜闸北江湾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则以诗意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逝去将士的思念之情。尽管他们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们的形象却仍然留在了作者的心中,成为他梦中常常浮现的人物。这种情感是深沉的,它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和平生活,也提醒我们要牢记历史,不忘国耻。
这首诗通过对英勇将士的赞美和对逝去将士的怀念,表达了作者对抗战胜利的渴望和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它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是我们学习和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