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刀兵夜夜然,中华安靖望何年。
全家寄旅符祥巷,一枕战风那得眠。
烽火刀兵夜夜然,中华安靖望何年。
全家寄旅符祥巷,一枕战风那得眠。
注释:
烽火刀兵夜夜然:烽火和战争一直在持续不断。
中华安靖:中国平安无事。
那得眠:哪能睡得着?
赏析:
这首诗通过写家国天下的忧患与个人的苦楚,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生活艰辛的无奈。全诗充满了深沉的忧思和无尽的哀愁,反映了诗人在国难当头时的心情。
烽火刀兵夜夜然,中华安靖望何年。
全家寄旅符祥巷,一枕战风那得眠。
烽火刀兵夜夜然,中华安靖望何年。
全家寄旅符祥巷,一枕战风那得眠。
注释:
烽火刀兵夜夜然:烽火和战争一直在持续不断。
中华安靖:中国平安无事。
那得眠:哪能睡得着?
赏析:
这首诗通过写家国天下的忧患与个人的苦楚,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生活艰辛的无奈。全诗充满了深沉的忧思和无尽的哀愁,反映了诗人在国难当头时的心情。
这首诗的主题是讽刺和警示,通过描述西邻家的情况来表达诗人对于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深刻理解。以下是逐句翻译及注释: - 第一句:“西邻家有恒户今检为地主,即咏七古以赠之。” 注释:西邻家的房屋现在成为了地主的住所。因此,我创作了一首七古诗来赠送他们。 - 第二句:“君不闻,人心险恶毒如蛇,天眼近来转似车。” 注释:你没有听说过吗?人心险恶就像毒蛇一样,但天眼却像车一样公正。 - 第三、四、五句
【注释】 赋得灯下读书鸡一鸣:这是一首描写读书人夜晚读书的情景的诗,以鸡鸣为题。 独坐心何静,三更月上升:独自坐在书桌前,心无杂念,直到深夜三更时分,月亮已经升起来了。 一鸣鸡报晓,勤读卷临灯:听到一声鸡叫,就知道是天快亮了,于是赶紧起来读书,点起了灯。 岂等秦关唱,堪同祖逖兴:难道只有像我这样在夜晚苦读吗?我怎么能比得上祖逖那样立志要收复中原的决心呢? 乍啼鹭客梦,多味鲍吾膺:忽然听见鸡声
【诗句释义】 读书有味觉身闲:指读书时,感觉身心都得到了放松,如同身处闲适的境地。 未得书中味,晨昏苦读书:意思是虽然很想得到书中的精髓和乐趣,但因为条件有限,常常在黎明和黄昏时分刻苦学习。 欣然生雅趣,更觉胜闲居:意为在这种艰苦的学习过程中,我竟然产生了一种高雅的趣味,这比起悠闲的生活还要好。 不独挑灯后,端如食蔗初:意即不只是挑着灯油读书,而且像是刚从甘蔗里取出新糖一样,充满了新鲜的趣味。
【注释】 己卯:指宋宁宗嘉熙元年(1237年),作者时年四十二岁。大除夕,指除夕的夜晚。 咏:吟咏,即作诗。七绝:一种绝句,每首八句共四仄一平韵,简称“七绝”。 炮枪声:指放爆竹的声音。枪、炮、爆竹,都是旧时过节燃放之物。 左北城:指京城左近的北门城楼。 国难:国家动乱。又:再一次,又一个。 受虚惊:被虚惊所扰。 【赏析】 此诗是作者嘉定二年(1209)大除夕所作。嘉定二年,作者在福建任职
顾影无如白发何 注释: 回头看自己,发现没有什么东西比自己的白头发更令人担忧。 纵是分阴惜,无如疾似梭。 注释: 即使想要珍惜时间,但时间就像箭一样飞逝,无法挽回。 青年曾自慰,白发复云何。 注释: 年轻时,我也曾安慰自己说,等到头发变白时,一切都会好的。然而现在,当我的头发已经变白时,这种安慰已经失去了意义。 生活愁中得,韶华梦里过。 注释: 我的生活充满了忧愁
中秋节玩赏月亮,于是吟咏了一首五律八韵的诗。 记得寻常月,原多朗朗情。 正逢秋皎洁,分外影光明。 叶已梧桐脱,声才蟋蟀鸣。 团圆千里共,气象十分盈。 金兔非加染,银蟾觉倍清。 虽云增色相,犹是旧晶莹。 光彩星辰让,精华桂子生。 深宵如白昼,玩赏到三更。 译文: 还记得那些平常的月亮,原本就充满明朗的情愫。正当秋天明亮之时,月光特别明亮,分外显得光明。叶子已经从梧桐树上脱落,蟋蟀的声音刚刚开始
铸剑戟为农器,田器将何铸,惟须战器供。 剑翻堪利佃,戟更助勤农。 善政同归马,销光拟化龙。 锄云增耒耜,犁雨息烟烽。 牛买升平范,鸥闲里巷容。 颂声闻一片,四海乐陶镕。 注释:铸造剑和戟作为农具,田地的工具应该用什么来铸造呢?只是需要战争用的兵器来供给。剑翻起来可以有利于耕作,戟可以助于勤劳的农民。好的政策就像马匹归拢一样,让阳光消失像要化成龙一样。锄地时增加了农具,犁田时停止了烟雾
【注释】 戊寅:即乾隆五十九年。六月六日,即农历五月十六日,避乱于江西南康(今江西星子)。 三章:即《咏三章》。 【译文】 扫除了垃圾才搬进新居的房舍,妻子遗容还留在旧屋中。 烧饭时发现没有米,只好买酒解饥充饥。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避乱江西南康时的感怀之作。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在旧居打扫干净后搬入新居的事。“扫”、“除”二字,写出了诗人对故居的留恋。“内子”,指妻子。“遗容”,犹言容颜
己卯年除夕,作者创作了两首七绝诗来表达自己对时局的忧虑和感慨。 第一首: 大年三十更贫穷, 米价飞涨买不通。 注释:除夕,即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此时,作者感到更加贫困,因为物价飞涨,购买生活必需品变得非常困难。 翻译:除夕之夜,我却更加贫穷,因为物价飞涨,购买生活必需品变得非常困难。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除夕之夜的贫困和物价飞涨给生活带来的困扰。诗人用简洁的词语描绘出一幅生动的画面
【注释】 己卯:年号,宋宁宗赵扩的年号。国难不平:指国家遭受战乱。又咏二首:这是第二首,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和平的向往。 【赏析】 “己卯冬月”,是宋宁宗庆元四年(公元1198年)冬季。当时南宋王朝正面临着严重的外患,北方金朝不断南侵,朝廷内一些奸佞当道,使国家陷入一片混乱之中。诗人对此深感忧虑,于是写下了这组忧国伤时的诗句。 这首诗开头两句“希望和平不见和,无人能唱太平歌
解析: 1. 此诗是一篇题赠之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或他人的敬爱之情。 2. 首句“数代书香德望隆”,意思是说,家族中有着世代相传的读书和做官的传统,其道德威望一直都很崇高。 3. 第二句“锦心绣口有家风”,形容这个家族的人都有一颗像锦绣一样美丽、细腻的心,说话做事都非常讲究,符合家风的要求。 4. 第三句“诗人自古称诗窖”,意思是说,自古以来,文人雅士们都喜欢在诗的世界中寻找灵感和创作素材
【题解】这是一首送别之歌。校中训毕赴官,课后又能勤办公;学礼学诗坚德性,多才多艺不居功。 【注释】1. 校:学校。2. 训毕:训诂完毕。3. 官:做官。4. 能:能耐。5. 德性:道德修养。6. 居:占。功劳。7. 功:功名。8. 才:才能。9. 艺:艺术才能。10. 赏析:此诗是送别之作,写友人从学校毕业即将赴官任职,作者鼓励他“学礼学诗坚德性”,并希望他能以“勤办公”的精神,为国尽忠报效
壬申年春又见沪报载蔡庭楷军长吟诗三章余乘酒兴步原韵三章 连江炮火射云间,效力疆场不畏难。 两载家书难屡达,可怜久战未归还。 注释: 壬申年:指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沪报:上海的报纸。蔡庭锴(1875-1943):字敬堂,号梦生,福建连江东洋乡(今福州市连江县)人。辛亥革命后任广东都督府外交秘书,民国政府外交部参事、代部务委员,北洋政府外交部次长,代理国务总理。袁世凯称帝时被免职
诗句释义 1 儿郎冒险入城中:这里的“儿郎”通常指的是年轻人,而“冒险入城中”意味着他们勇敢地进入了城市。 2. 被敌压迫作苦工:这里的“被敌”表明他们受到了敌人的压迫或攻击。 3. 经过家门不忍睹:尽管已经经历了许多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的挑战,但当回到家门前时,仍然不忍心去面对眼前的一切。 4. 户窗打尽物皆空:这句话描述了家中的情况,可能是由于长时间的劳动和生活的压力
【注释】 己卯:年号,宋宁宗赵扩的年号。国难不平:指国家遭受战乱。又咏二首:这是第二首,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和平的向往。 【赏析】 “己卯冬月”,是宋宁宗庆元四年(公元1198年)冬季。当时南宋王朝正面临着严重的外患,北方金朝不断南侵,朝廷内一些奸佞当道,使国家陷入一片混乱之中。诗人对此深感忧虑,于是写下了这组忧国伤时的诗句。 这首诗开头两句“希望和平不见和,无人能唱太平歌
注释: 遭兹国难两三周,财尽民穷犹断炊。 不克乘桴浮海外,吟诗略可解吾愁。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国家危难时期的痛苦和无奈。首句“遭兹国难两三周”,说明国难已经持续了两三个月,时间之久,可见其严重性。“财尽民穷犹断炊”进一步描绘了国家面临的困境,百姓生活困苦,连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都无法保障。这里的“断炊”是古代一种贫穷的象征,意味着连饭都吃不上的窘迫状态。 第二句“不克乘桴浮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