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位曾传泰伯风,那言高义子臧同。
江山未改仍公子,人物无凭只上中。
地僻似村烟月白,庙间如社野花红。
伤心窟室铍交后,断送亡王泣甬东。

诗名:《题延陵季子庙碑后》

避位曾传泰伯风,那言高义子臧同。
史书未改仍公子,人物无凭只上中。
地僻似村烟月白,庙闲如社野花红。
伤心窟室铍交后,断送亡王泣甬东。

注释:

  • 避位曾传泰伯风:指泰伯(泰伯曾)不遵从父亲周太王攻打商纣的命令,而选择逃离去建立吴国。
  • 那言高义子臧同:表示对泰伯的高洁品德和高尚行为的赞美,认为他的高尚品质如同古代贤人子臧一样令人敬仰。
  • 史书未改仍公子:指出史记载的周朝历史并未改变对泰伯作为“公子”即王位继承人的认可。
  • 人物无凭只上中:表达了对人物真实性的怀疑,暗示历史的记载可能并不完全真实,缺乏确凿的证据支持。
  • 地僻似村烟月白:描绘了吴地(今苏州)的自然风貌,与世隔绝般的宁静。
  • 庙闲如社野花红:形容季子庙虽然偏僻简陋,但周围景色如野花般美丽。
  • 伤心窟室铍交后:表达了对历史变迁所带来的悲伤和对先人事迹的感伤。
  • 断送亡王泣甬东:暗指吴国王权的终结,以及由此引发的哀愁和泪水在今天的甬江边流淌。

赏析: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钱名世的作品,以《题延陵季子庙碑后》为题。此诗通过描述吴国的创立者泰伯的历史形象及其后代的命运,反映出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感慨以及对传统美德的尊崇。诗中使用了多个典故,包括“泰伯逃位”和“高义子臧”,这些典故不仅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也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的描述,诗人展现了一个既富有诗意又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地域画面。整体而言,此诗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更是一首富有文学价值和哲学意味的作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