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明神游桃花源,六如身住桃花坞。不是人间第一流,难与桃花论宾主。
对花须把酒,对酒宜赋诗。诗画游戏耳,工拙我不知。
大儿汉曼倩,小儿唐青莲。尸解非所好,怕作懵憧仙。
前身桃花见花喜,故应埋骨桃花里。三春红雨落纷纷,唯有此桃花不死。
前中丞,后明府,封值区区三尺土。异代堪联侨扎交,当时耻与绛灌伍。
明府来自桃花源,华胄遥遥本同祖。出处虽殊兴趣同,唱和埙篪吾与汝。
歌新诗,酹清醑,仙不能言花应语。
诗句释义
1 “渊明神游桃花源,六如身住桃花坞” - 陶渊明被形容为神游桃花源,而唐伯虎则像六如一样居住于桃花坞。这两句描绘的是两位文人的隐居生活和对自然美景的向往。
- “不是人间第一流,难与桃花论宾主” - 表达出唐伯虎认为他自己并非是世上最好的人,因此难以和桃花进行平等的讨论。
- “对花须把酒,对酒宜赋诗。”诗画游戏耳,工拙我不知。” - 描述与花共饮和创作诗歌的场景,表明这是一种艺术的游戏,作者对此并不在意技艺的高低。
- “大儿汉曼倩,小儿唐青莲。尸解非所好,怕作懵憧仙。” - 这里提到“大儿”可能是在说汉曼倩(东汉末年著名刺客),而“小儿”则可能是指唐伯虎。最后一句表达了唐伯虎对尸解(即通过服食药物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的反感,他更希望成为一位普通的仙人。
- “前身桃花见花喜,故应埋骨桃花里。” -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宿命感,唐伯虎认为自己前世就是桃花,所以他应该在桃花之中安息。
- “三春红雨落纷纷,唯有此桃花不死。” - 这句描述了桃花在春天时的景象,即使经历了风雨的洗礼,依然顽强地生存下来。
- “前中丞,后明府,封值区区三尺土。” - 提到了前中丞和后明府这两位历史人物,以及他们所处的位置(三尺土)。
- “异代堪联侨扎交,当时耻与绛灌伍。” - 表达了唐伯虎对不同时代的人物能够保持联系的欣赏,同时他也不愿意与历史上的名将绛侯周勃或灌婴相比。
- “明府来自桃花源,华胄遥遥本同祖。” - 赞美了唐伯虎的家乡是桃花源,同时也表示他的血统和唐家有共同的来源。
- “出处虽殊兴趣同,唱和埙篪吾与汝。” - 尽管他们的出身和背景不同,但兴趣相同,愿意相互合作与支持。
- “歌新诗,酹清醑,仙不能言花应语。” - 这里的“歌新诗”可能指的是唐伯虎创作的新诗,而“酹清醑”则是祭奠的方式。最后一句表达了唐伯虎认为即使是神仙也无法用言语来表达花的情感,因为花本身就有它独特的语言。
译文
渊明神游桃花源,六如身住桃花坞。不是人间第一流,难与桃花论宾主。
对花须把酒,对酒宜赋诗。诗画游戏耳,工拙我不知。
大儿汉曼倩,小儿唐青莲。尸解非所好,怕作懵憧仙。
前身桃花见花喜,故应埋骨桃花里。三春红雨落纷纷,唯有此桃花不死。
前中丞,后明府,封值区区三尺土。异代堪联侨扎交,当时耻与绛灌伍。
明府来自桃花源,华胄遥遥本同祖。出处虽殊兴趣同,唱和埙篪吾与汝。
歌新诗,酹清醑,仙不能言花应语。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通过对唐伯虎与其故乡桃花源的关联,以及对古代文人雅集的描述,展示了他对自然、艺术和文化传承的深厚情感。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将自然景观、文人墨客和历史人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知识的尊重。此外,诗中的一些典故和引用也显示了他对古典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欣赏。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是一首赞美自然之美的佳作,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