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雪明南窗,独坐忆远道。
大河冻行舟,何处赋春草。
忽传一纸书,开缄豁怀抱。
为言卸装初,乐事田园好。
上堂拜世母,慈颜幸未老。
家事咨长兄,连床度昏晓。
朅来犀角儿,去日犹襁褓。
咿唔共镫火,兄孙已聪了。
流光十五年,忽忽同过鸟。
暂辞京洛尘,且食江乡稻。

【注释】

闻衎石兄归:听到衎石兄回来了。衎石,即王衎石,作者之友。郡城:县治。下榻:留居。学山:即乐寿堂,王武义居所。赋呈四首末篇兼怀云寿兄武义:写这首诗的是王武义的朋友王衎石。

【译文】

大雪照亮南窗,我独自坐在窗前思念远行的朋友。

河上冻了大船,我在哪里能为春天的草木吟诗呢?

突然传来一封书信,打开后我的心情豁然开朗。

说你要脱去官服初到乡间来,田园的生活是多好啊!

上堂拜见你的老母,你慈祥的面容真是让人欣慰。

家事向你请教长兄,连床共枕度过了无数个黄昏和黎明。

忽然来了犀牛角儿,离开时还是襁褓中的婴儿。

和你在一起咿呀学语,兄弟俩已经都能说话了。

时光飞逝十五年过去,我们像飞鸟一样匆匆地过去了。

暂时辞别京城洛阳尘嚣,暂且享受江乡的稻香生活。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送别友人王衎石回乡。

首二句写冬日送别,“独坐忆远道”,点明送别时间、地点和原因。“积雪明南窗,独坐忆远道”两句,从“雪”“南窗”着笔,渲染环境气氛。“独坐”二字,又点出送别的人。“忆远道”三字,既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又写出了诗人对远道之人的思念之情。

“大河冻行舟,何处赋春草”。在冬天的河面上行舟,多么冷呵!“何处赋春草”一句,以问句出之,更觉凄清寒冷。但正是在这冰天雪地里,诗人才体会到春天的到来,也正因如此,才更加怀念友人。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冬夜的严寒,而且写出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忽传一纸书,开缄豁怀抱”。“忽传一纸书,开缄豁怀抱”两句,写朋友来信的情景。“忽”,是忽然之意。“一纸书”,是书信的意思,用词简洁含蓄,耐人寻味。“开缄”,指拆开信封。“豁怀抱”,指心情舒畅,意气风发。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收到书信后的喜悦之情。

“为言卸装初,乐事田园好。”这两句诗,写诗人收到书信后的喜悦心情。“为言”二字,既是诗人对友人的称呼,又是对友人的话的陈述。“乐事田园好”,意思是说在田园里过上快乐的生活是多么好啊。这两句诗,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祝贺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渴望过田园生活的豪情壮志。

“上堂拜世母,慈颜幸未老”。这句诗写诗人给友人的老母亲拜年,并祝愿她老人家健康长寿。“世母”,指母亲的长辈,也就是妻子的母亲。“慈颜”,指老母亲慈祥的面容。“幸未老”,意思是希望老母亲不要过早衰老。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母亲的敬意,又体现了诗人对老母亲的关切之情。

下面六句,写与友人同游的欢乐情景。“家事咨长兄,连床度昏晓”。这两句诗,写诗人向兄长探询家中事务,和他一起同床共枕度过漫长而漫长的夜晚。“家事”,指家中的事情。“咨”,询问的意思。“长兄”,指兄长。“连床”,指夫妻同床。“昏晓”,指日夜。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又反映了他们之间的亲密无间。

“朅来犀角儿,去日犹襁褓。”“朅来”,意为忽然而来。“犀角儿”,指儿子。“襁褓”,指婴儿包在布带或绸带中睡觉。这两句诗,写诗人忽然得知儿子已长大成人的消息,感到十分高兴。诗人说“去日犹襁褓”,意思是昨天还象小婴儿一样,现在长大了。

“咿唔共镫火,兄孙已聪了”。“咿唔”,象声词,形容婴儿的啼哭之声。“聪”,明白通达的样子。这两句诗,写诗人与兄长一起抚育子女,兄弟两人共同抚养孩子。“兄孙”,指自己的侄子。“已聪了”,意思是已经明白了道理。这两句诗,既表达了兄弟之间深厚的感情,也表现了兄弟二人共同抚育孩子的艰辛过程。

“流光十五年,忽忽同过鸟。”这两句诗,写诗人与友人相聚的时间很短促,转眼就过去了十五年,就像飞鸟一样匆匆而过。“流光”,比喻光阴。“忽忽”,形容时光过得很快。这两句诗,既感叹时间的流逝,又表现了诗人和朋友相聚时的快乐情绪。

写诗人与友人分别的情景。“暂辞京洛尘,且食江乡稻。”这两句诗,写诗人暂离京城,回到家乡江边吃稻米。“京洛”,指京城洛阳。“洛尘”,指京城的尘土。“江乡”,指江边的乡村。“且食江乡稻”,意思是暂时离开了京城的尘嚣,来到江边的乡村吃稻米。这两句诗,既写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又写出了诗人暂离京师时的愉快心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