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安坐髀生肉,未至举家常食粥。
讲堂夜饱散学徒,静看檐楹掠蝙蝠。
性情但觉渐疏慵,嗜好焉能别流俗。
吾兄手书时一开,宝之不异径尺玉。
遥天相望隔银河,古寺何年访金粟。
会须海上聚沙鸥,共住山中友麋鹿。
元方将车季持杖,那用红尘走驺仆。
儿曹谨厚赖家风,待效伯高嗤刻鹄。

衎石兄自大梁书院用东坡闻子由瘦韵见寄次答

诗句:衎石兄自大梁书院用东坡闻子由瘦韵见寄次答。

译文:衎石兄从大梁书院以苏轼听闻子由的瘦韵作诗来见我,我回复了一首。

注释:衎石兄:指衎石(字仲谋)的兄长。大梁书院:指北宋时期的开封府学(今河南开封市)。东坡:苏轼的别号。闻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别号。瘦韵:一种诗歌韵律形式,指的是诗中押的韵。次答:回应。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对衎石兄的回信。首句“衎石兄自大梁书院用东坡闻子由瘦韵见寄”,表明衎石兄在开封府学用苏轼听闻子由的瘦韵作诗来见我,我因此回复了他。接下来的句子“十年安坐髀生肉,未至举家常食粥”描述了我在这段时间里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生活状态。而“讲堂夜饱散学徒,静看檐楹掠蝙蝠”则描绘了我夜晚在课堂上饱读经书,静静地看着檐下飞过的蝙蝠的场景。接下来的几句则表达了我对这种生活的态度和看法:“性情但觉渐疏慵,嗜好焉能别流俗。” 我认为自己的性情渐渐变得疏懒,而我的兴趣也与世俗不同。最后两句“吾兄手书时一开,宝之不异径尺玉。”表达了我对衎石兄的书信珍视如珍宝,认为它的价值不亚于一块珍贵的玉石。最后两句是对未来的展望:“遥天相望隔银河,古寺何年访金粟。” 我希望在未来能够与衎石兄相聚,一起游历古寺,拜访那金色的佛塔。而“会须海上聚沙鸥,共住山中友麋鹿”则是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希望能够与衎石兄一同在海上相聚,共同生活在山林之中,与麋鹿为伴。最后一句“元方将车季持杖,那用红尘走驺仆”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追求,不希望被世俗所束缚。

这首诗通过对衎石兄的往来信件进行回复,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的看法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憧憬。通过使用生动的形象和比喻,展现了诗人内心的丰富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诗歌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