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间茅店抱村孤,多少征尘向晚投。
犬惯迎人如问信,鸡何逐客太狂呼。
更阑篝火喧初寂,夜半炊烟馔又铺。
物色英雄谁只眼,不如濯足且倾壶。

注释:

宿阿公店: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阿公,即阿翁,对年长者的称呼。

数间:几间。茅:用茅草盖的。店:住宿的地方。抱村孤:围绕在村子中间。抱:环绕。

向晚:傍晚时分。投:投入。

犬惯迎人如问信,鸡何逐客太狂呼:家犬习惯迎客人如同问路,鸡也追逐客人太过粗野。

更阑:夜深。篝火:营火。喧初寂:嘈杂声消失。

夜半炊烟馔又铺:到了半夜,饭菜香气四溢。馔,饭食。又铺:又升起。

物色英雄谁只眼:谁能识破英雄?只眼:一双眼睛。物色:观察。

不如濯足且倾壶:不如洗脚畅饮,倒出美酒。比喻隐居山林,自得其乐。濯足,指洗澡。倾壶,倾杯饮酒。

赏析:

这是一首写山居生活的诗。诗的开头两句写诗人在阿公店周围的山中茅屋中度过一个漫长的夜晚,从日落黄昏到夜半更深,他看到的情景是:“犬惯迎人如问信,鸡何逐客太狂呼。”这两句诗生动地描绘了山村宁静、恬淡的氛围,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喜爱。“犬”,指家犬;“鸡”,指家禽。“问信”是说家犬似乎懂得主人的心思,仿佛在问候远行之人。而“太狂呼”,则形容家禽追随主人过于热烈。“狂呼”二字,既表现了家禽追随主人的热情,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兴奋和喜悦。接着两句诗写诗人夜深时与家人围炉取暖的情景:“更阑篝火喧初寂,夜半月炊馔又铺。”这里所说的“篝火”应指营火,也就是诗人所说的“篝火喧”。诗人在深夜里围着篝火,与家人一起度过一个温馨的夜晚。然而,正当他们沉浸在幸福和满足之中时,突然传来了一阵喧闹声,原来是“炊烟馔又铺”。“馔”字当读作“膳”,意思是食物。原来,诗人的家人已经开始准备晚餐了。

最后三句诗是这首诗的主旨所在:“物色英雄谁只眼,不如濯足且倾壶。”诗人在这里提出了自己对于人生的看法。他认为,真正能够识别英雄的人并不多,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眼光和判断标准。因此,与其费尽心机去寻找英雄,还不如像诗人一样,选择一种简单而又快乐的生活方式。在这里,诗人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

这首诗的语言朴实自然,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琢,但却能够深深地打动人心。它以简洁明快的方式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喜悦和平静。同时,它也启示人们要珍惜当下,追求内心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