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骄戎马尽腾骁,带甲倾心附圣朝。
万里环边为保障,九重端拱听箫韶。
【注释】
铙(náo)歌:古代军中用乐器演奏的歌舞。三章:指《铙歌十八曲》中的第三篇。天骄:古代称北方的少数民族首领为“天骄”。戎马:战马。腾骁:奔腾,疾驰。带甲:披挂铠甲。倾心:全心全意。附圣朝:归附朝廷。九重:皇帝所居之处,这里指皇宫。环:环绕。边:边境。保障:维护边疆安全。九重端拱:形容天子恭敬地拱手而立,表示对天下的敬畏。箫韶:古代吹奏的乐音名。这里指音乐。
【赏析】
这首诗写于唐朝初年,歌颂唐太宗李世民统一天下后,安定边疆、保卫国家的功绩。《旧唐书·太宗本纪上》记载:“是时,突厥内乱,太宗遣李靖将兵击之,大破其众。”此诗即写唐太宗平定突厥内乱的功绩。全诗共八句,四十六字。前六句赞颂唐太宗统一天下、安定边疆的丰功伟绩;最后两句写唐王朝的威仪盛大。语言朴实无华,但含义深刻,富有感染力。
首句“天骄戎马尽腾骁”,赞美了唐太宗平定北族叛乱的英勇善战。“天骄”是对少数民族首领的尊称,这里用来比喻唐太宗的雄才大略。他率领汉族人民和各族兄弟共同战斗,打败了北方的突厥等民族,使这些地方重新归于唐的统治之下。“戎马”指的是战马与战士,“腾骁”则是指勇猛地冲锋陷阵。这两句诗通过“天骄”与“戎马”,“腾骁”与“尽”的对比,表达了对唐太宗的赞扬之情。
第二句“带甲倾心附圣朝”进一步描述了唐太宗如何赢得民心的。“带甲”指的是披挂着铠甲的士兵,“倾心”则是指全心全意。这句诗通过“带甲”和“倾心”的对比,表达了唐太宗如何赢得了士兵们的忠诚之心。士兵们纷纷投效朝廷,誓死效忠国家。
第三、四句“万里环边为保障,九重端拱听箫韶”,则具体描绘了唐太宗如何稳定边疆、维护国家的安定的。“万里环边”指的是辽阔的边疆地区,“九重端拱”指的是皇帝恭敬地拱手而立,表示对天下的敬畏。这句诗通过“万里环边”和“九重端拱”的对比,表达了对唐太宗的尊敬之情。“听箫韶”则是指聆听美妙的音乐。这里的“箫韶”指的是古代的乐曲名。唐太宗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注重文化的发展,提倡音乐文化,使得国家的文化繁荣昌盛。
这首诗通过对唐太宗平定北族叛乱的英勇善战、赢得民心以及维护边疆安定等方面的表现进行了赞美,展现了一个强大而威严的国家形象。同时,诗歌语言朴实无华,但含义深刻,富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