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相宰茂陵,文翁治巴蜀。
经术持化民,往往易成俗。
使君今名儒,建塾亲教育。
俗学每拘墟,糟粕转相勖。
岂知导肯綮,批却随心目。
况以身为律,宁不争自淑。
士气顿改观,英才待收录。

【注释】

题运使卢同年抱孙:写给卢同年的诗,卢同年是作者的同乡人,名叫卢运使。抱孙:指有孙辈。

魏相:汉宣帝时的丞相,姓魏名相,字伯平。茂陵: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文翁:西汉时蜀郡太守,姓文名翁,字仲舒。

经术:儒家经典之学。化民:以德政教化百姓。成俗:养成风俗。

使君:对州府长官的称呼。名儒:著名儒者。建塾(shú):建立学校,设教馆。亲教育:亲自教育子弟。

俗学:指世俗之学。拘墟:拘泥、守旧。糟粕(pò bò):比喻无用的陈腐的东西。转相勖(xù):互相勉励。

岂知:哪里知道。导肯綮(qǐng jìn):引导到要害之处。肯綮:筋肉相连的部分,指事物的要害处。批:推开,引申为“开导”。心目(mù mù):内心与眼睛,喻言外之意,即言外之意,指文章的意旨。

况以:更拿它来说。身为律:以身作则,作为表率。宁不争自淑(shū):难道不想自己修养吗?争,怎比得上,怎能比得上。

顿改观:立刻有了新气象。英才:才能出众的人。待收录(sè xiū):有待于加以收罗,犹言有待于发掘。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写在卢运使的学堂里。首四句赞卢运使为贤良方正,治郡有方,教化得当;中间四句赞扬卢运使的办学精神,能引导学生走上正路;最后六句称赞卢运使本人的高尚品质,能以身作则,成为后学的表率。全诗赞美了卢运使的政绩和为人,表现了诗人对卢运使的敬仰之情。

这首诗采用七言绝句的形式,每句七个字,共四句。前两联都是赞美卢运使的政绩和为人,从两个方面来写:一是治郡有方,教化得当。一是以身作则,成为后学的表率。后两联则是具体写卢氏的办学精神。卢氏办学的精神是:“俗学每拘墟”,“糟粕转相勖”,而卢氏能够“岂知导肯綮,批却随心目”,能够“况以身为律,宁不争自淑”,能够“士气顿改观,英才待收录”!这四句诗就是卢氏的办学精神的高度概括,是卢氏办学精神的精华所在。

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但内容丰富,结构严谨,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委婉。前两联先从两方面来写卢氏的为人和为政,既突出其为人的正直、善良、贤良,又突出其为政的明智、有方、有德,为第三联和第四联作了铺垫;后两联再进一步具体写出卢氏的办学精神,既赞扬其办学思想的正确、崇高,又赞扬其办学方法的高明、有效,使整首诗的思想内容更加完整丰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