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梦浑疑霄汉游,虞封邃古镇幽州。
龙擎破寺金难布,虎饱居僧锡不留。
紫电有光鞭岭足,白云无力冒山头。
猿猱登眺孤筇健,一啸长空万里秋。
【注释】
- 登闾山:登上闾山。闾山,位于山西省代县东北。
- 浑疑:全似。霄汉游:指在天上飞游。
- 虞封:古国名。邃古:深长。
- 龙擎:龙在上擎着。破寺:指寺院被毁坏了。
- 锡:佛教徒用来念佛的乐器。虎饱:指和尚吃得很饱。
- 紫电有光鞭岭足:指用闪电般的速度赶路。紫电,古代传说中的神马名,这里指闪电。鞭岭足,赶路时鞭打山岭。
- 白云无力冒山头:形容山路险峻,云雾缭绕。
- 猿猱:猿猴的一种,善于攀援。登眺:攀登眺望。孤筇(qióng)健:指独木成林、高耸直立,比喻山峰之高大,筇指竹杖。
- 一啸长空万里秋:一声长啸,长天万里,秋天。
【赏析】
这首诗描写诗人登临高山远望的景象,抒发了作者胸怀大志,壮志凌云之情。
诗的前两联写诗人登山时的所见所感。首句“醒梦浑疑霄汉游”,意思是说,醒来后恍惚间,仿佛自己已置身于天宫之中,在云间翱翔。次句“虞封邃古镇幽州”,则是说这座山名“闾山”,相传是虞舜封禅的地方,又是一个深藏不露的古城所在之地。诗人以梦境中的遨游和现实中的探访相对照,表达了他对于神秘而又古老的地方的向往和好奇之情。
第三联“龙擎破寺金难布”,“龙”在这里可能象征着某种力量或威严,而“擎”则表现出了一种支撑或推动的力量。这句诗意味着,当这种力量或威严出现时,即使是最坚硬、最难以撼动的黄金也无法阻挡其前进的步伐。这既形象地描绘了寺庙被破坏的景象,也暗示了诗人内心对于正义与真理的坚定信念。
第四联“虎饱居僧锡不留”,则进一步描绘了和尚们的生活状态。他们吃得饱饱的,手中拿着珍贵的锡制乐器,似乎无忧无虑。然而,这里的“锡”并非普通的锡,而是指佛教常用的念珠,它代表着佛教徒的精神寄托和信仰追求。因此,虽然和尚们生活无忧,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对宗教的追求就有所松懈。相反,他们仍然保持着对佛法的虔诚和敬仰,继续修行和弘扬佛法。
第五联“紫电有光鞭岭足”,则通过运用神话传说中的意象来表达诗人对于自然界力量的敬畏和赞美之情。这里的“紫电”指的是传说中的一种神马名,它能够发出闪电般的光芒,象征着强大而迅捷的力量。诗人用“鞭岭足”来形容自己的行走速度,仿佛是用雷电之力驱动脚步前行,展现了自己对于自然力量的崇拜和向往之情。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勇气和决心。
第六联“白云无力冒山头”,则通过描绘云雾缭绕的山景来表达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助之感。这里的“白云”代表着大自然的美和宁静,但在云雾的笼罩下,山峰显得更加高耸入云,令人望而生畏。而“无力冒山头”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高耸入云的壮观景象所带来的压迫感和孤独感。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道路上的种种挑战和困境的无奈和感慨之情。
第七联“猿猱登眺孤筇健”,则通过描述猿猴等动物攀援树木的场景来表达诗人对于自然界生物活力和生命力的赞美之情。这里的“孤筇”指的是一根独木而成的手杖,象征着坚韧和不屈的精神品质。而“猿猱”则是猴子的一种,它们善于攀援和跳跃,能够在树梢之间自如穿梭。诗人用这样的描写来表达自己对于自然界生物活力和生命力的钦佩之情以及与之共鸣的情感体验。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于自由和探索的渴望以及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第八联“一啸长空万里秋”,则通过描绘长空万里的壮阔景象来表达诗人对于辽阔天地和无限风光的欣赏之情。这里的“长空万里”形容天空广阔无垠,仿佛延伸到无尽的远方;而“秋”字则点明了季节特征,增添了一份萧瑟与凄凉之感。诗人用这样的描写来表达自己对于大自然美景的感叹和赞美之情以及与之相关的丰富情感体验。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对宇宙万物的感悟和领悟。
整首诗通过对登闾山过程中所见所感的细腻描绘和深入思考,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人生哲理以及个人抱负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它不仅展示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和感受古人情怀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