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日暮榆关路,烟火尽绝泥寒户。路旁老翁携稚儿,手持短铁剥榆树。
我问剥榆何所为,老翁倚马哽咽悲。去岁死蝗前死寇,数十村落无孑遗。
苍苍不恤侬衰老,独留余生伴荒草。三日两日乏再饘,不剥榆皮那能饱。
榆皮疗我饥,那惜榆无衣。我腹纵不果,宁教我儿肥。
嗟呼此榆赡我父若子,日食其皮皮有几。今朝有榆且剥榆,榆尽同来树下死。
老翁说罢我心摧,回视君门真万里。

【注释】

①榆关:指今山海关。

②烟火尽绝:人烟断绝,指战乱。

③泥寒户:寒冷的墙壁,借指战乱中百姓的家。

④稚儿:小孩。

⑤短铁:即短刀。

⑥剥榆树:古人常用木棒敲打榆树皮使榆树皮脱落。

⑦去岁死蝗前死寇:去年(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发生蝗灾,前年(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又发生了兵变。

⑧“数十”二句:几十个乡村,没有一个人剩下。

⑨苍苍:苍老、憔悴的样子。

⑩独留余生伴荒草:只有自己留下性命陪伴在荒芜的野草之中。

⑪三日两日乏再饘(zào):三天两头吃不上饭。饘,饭食。

⑫那能饱:怎么能够吃饱。

⑬榆皮疗饥:用榆皮充饥。

⑭那惜:哪里会吝惜。

⑮我腹纵不果:我肚子里即使不长肉也是好的。

⑯宁教我儿肥:宁可让我的儿子长得胖点。

⑰嗟呼此榆赡我父若子:唉!这些榆树就像父亲一样赡养我和儿子。

⑱日食其皮几(jī): 每天吃它(榆树)树皮就那么一点。

⑲今朝有榆且剥榆:现在有了榆树,暂且剥一些榆树皮吃吧。

⑳榆尽同来树下死:等到榆树都被剥光了,我们也会一同死在树下。

㉑君门:指朝廷。

【赏析】

《剥榆歌》,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期间,作者目睹人民遭受的苦难,感慨万分,写下了这首忧国忧民的诗篇。全诗通过一个老人为子女剥榆树皮充饥的故事,反映了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同情与关心。

首联交代了背景,描写了一幅荒凉凄冷的边塞图景:“黄沙日暮榆关路,烟火尽绝泥寒户。”这两句描绘了一幅边塞凄凉图,烽火连天,烽烟四起,战火不断蔓延到了这里,这里的人们饱受战乱的痛苦。

颔联以对话的形式展开,描述了一位老人和他的儿子正在剥榆树的皮:“我问剥榆何所为,老翁倚马哽咽悲。”他们正剥榆树的皮来充饥,老人倚马而泣,悲伤之情溢于言表。

颈联则进一步描绘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去岁死蝗前死寇,数十村落无孑遗。”去年曾经发生过大蝗灾和战乱,许多村落已经人丁凋零,只剩下空荡荡的房屋和废墟。

五、六句又回到了现实生活:“苍苍不恤侬衰老,独留余生伴荒草。”虽然年老体衰,但仍然苟活于此,陪伴着荒芜的野草。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处境的无奈与悲哀,同时也透露出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担忧。

最后两句,诗人以自己的经历为例,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与关怀:“榆皮虽薄难充饥,宁教儿肥我心悲。”即使榆皮难以充饥,也宁愿让儿子吃得饱一些,而自己内心却充满了悲哀。这体现了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人民的深切关怀。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场景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以及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人民的深切关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