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儿曾奉使,主父竟窥邻。
厚德终归宋,无人莫谓秦。
桥门虚入侍,汉室重和亲。
转悼南征者,凄凉问水滨。

【注释】

辽儿:辽人,指契丹人。主父:汉高祖刘邦的号。窥邻:指刘邦与邻居项羽争夺天下。主父偃为刘邦献离间项羽和刘邦之计,刘邦封其为齐王。厚德归宋:指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他以厚道得人心。无人莫谓秦:指南宋理宗时期,金兵南侵,宰相叶梦得力主抗金,被诬陷谋反,贬谪至建州(今福建建瓯)编管,后遇赦北归,在途中病死。桥门:即桥门驿,在今河南洛阳附近。水滨:泛指边陲之地。

【赏析】

此诗作于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诗人当时任河东路兵马都监、知定州。

首句“汉上纪事”表明作者在定州,而“纪事”则说明这是一首记史之作。

第二句“辽儿曾奉使”,点明了诗人所咏的是辽国的使者。辽国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其使者到北宋朝贡,自然受到宋朝的礼遇。“主父竟窥邻”,写主父偃受汉室重用的故事。汉代开国皇帝刘邦称帝后,为了巩固政权,曾采用“连横”之术分化瓦解其他诸侯国,派他的谋士主父偃出使赵国,游说赵王尊奉汉朝为帝,使赵国归附。赵王听从了主父偃的建议,结果赵王被废黜,主父偃也因此得到了很高的待遇。这里诗人用主父偃来比喻辽国的使者受到了优厚的待遇,并暗示他们也有野心。

第三句“厚德终归宋”,是诗人对辽国的使者寄予希望,认为他们会像主父偃一样,最终能够为宋朝所用。但是,诗人也清醒地看到,辽国的使者中不乏野心家,他们可能会图谋不轨,因此第四句“无人莫谓秦”便成了警告,提醒那些野心家不要以为宋朝会轻易地让他们得逞。

最后两句“桥门虚入侍,汉室重和亲”,是诗人对宋朝与辽国之间关系的描述。“桥门”是指桥梁上的孔洞,这里代指宋朝,因为桥门是用来过河的通道,所以在这里用来比喻宋朝,表示宋朝与辽国的交往密切。“汉室”则是诗人对宋朝的一种称呼,因为宋朝是由汉高祖刘邦建立的,所以在这里用来指宋朝。“重和亲”是指宋朝与辽国之间签订的和亲协议,通过和亲的方式,保持了两国之间的和平稳定。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宋朝与辽国之间友好关系的期望,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辽国野心家的警惕之心。

这首诗虽然篇幅不长,但内容丰富,层次分明,语言简练,寓意深刻。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