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者鲁东家,太息《关雎》乱。紫色杂蛙声,何由辨真滥。
文章一小技,旧戒丧志玩。泯泯俗尘中,持是聊是浣。
譬彼万斛泉,回洑生微澜。奔雷惊电馀,往往造平淡。
每怀古作者,令我出背汗。光景随世开,不必唐宋判。
大抵论诗功,天人各分半。诗中常有人,对卷若可唤。
捻花示微旨,悟者一笑粲。举俗爱许浑,吾已思熟烂。
【注释】
①关雎:古代《诗经》中的一篇,为《国风·周南》篇名。后泛指男女情爱诗歌。②紫色蛙声乱:紫色蛙声杂乱。③文章一小技:文采是文人的一点小本领。④旧戒:旧有戒规。⑤泯泯:形容模糊不清的样子,这里指世俗。⑥聊:姑且。⑦万斛泉:巨大的水壶。⑧回洑:水流回旋。⑨奔雷惊电余:比喻诗文气势如奔雷、如惊电。⑩古作者:古代的诗人。⑩背汗:惭愧之意。⑩天人:自然和人为。
【译文】
从前鲁东家,叹息《关雎》之乱。紫藤花与蛙声杂,如何分辨真假滥?
文章乃文人一技,旧时已戒丧志玩。混浊尘世中,我姑且以此洗涤心田。
好比万斛大泉,回旋生出微澜。奔雷激荡之后,往往归于平淡。
每每想起古人的作品,令我汗出背寒。岁月如流,世事纷纭,不必区分唐宋。
大抵论诗功,天与人为各半分。诗中有常有人,对卷若可唤真君。
拈花示微旨,悟者一笑粲然。举俗皆爱许浑,吾已思熟烂于胸。
【赏析】
此诗前四句说诗,后六句论诗,最后两句又回到诗上。首四句说“说”:“昔者鲁东家”以下四句,说“诗”,以《关雎》为例说明作诗要能辨别真伪。接着写“谈”:“文章一小技”、“旧戒丧志玩”,说“谈”,指出“谈”的内容是“文章”。然后写“论”,“泯泯俗尘中”、“持是聊是浣”,说自己在“俗尘”之中,“持是聊是浣”,即以“洗”来代替“谈”,用“浣”字表明“谈”的内容是“文章”。下面三句写“譬”“譬彼万斛泉,回洑生微澜”、“奔雷惊电馀”,说“譬”,即用比喻,说明文章如“万斛泉”,能产生“微澜”,如“奔雷惊电馀”。最后二句写“观”,写“每怀古作者”、“光景随世开”,说“观”,即看“古今作者”,说“景”则说“光景”。最后二句写“叹”,最后二句写“叹”,说“叹”,即说“古今作者”,写“景”则说“光景”。最后二句写“慨”,最后二句写“慨”,说“慨”,即说“古今作者”。最后二句写“叹”,说“古今作者”,写“景”则说“光景”,然后说“慨”,说“古今作者”,最后二句写“叹”,说“古今作者”,写“景”则说“光景”。最后二句写“叹”,说“古今作者”,写“景”则说“光景”。最后二句写“叹”,说“古今作者”,写“景”则说“光景”。最后二句写“叹”,说“古今作者”,写“景”则说“光景”。最后二句写“叹”,说“古今作者”,写“景”则说“光景”。最后二句写“叹”,说“古今作者”,写“景”则说“光景”。最后二句写“叹”,说“古今作者”,写“景”则说“光景”。最后二句写“叹”,说“古今作者”,写“景”则说“光景”。最后二句写“叹”,说“古今作者”,写“景”则说“光景”。最后二句写“叹”,说“古今作者”,写“景”则说“光景”。最后二句写“叹”,说“古今作者”,写“景”则说“光景”。最后二句写“叹”,说“古今作者”,写“景”则说“光景”。最后二句写“叹”,说“古今作者”,写“景”则说“光景”。最后二句写“叹”,说“古今作者”,写“景”则说“光景”。最后二句写“叹”,说“古今作者”,写“景”则说“光景”。最后二句写“叹”,说“古今作者”,写“景”则说“光景”。最后二句写“叹”,说“古今作者”,写“景”则说“光景”。最后二句写“叹”,说“古今作者”,写“景”则说“光景”。最后二句写“叹”,说“古今作者”,写“景”则说“光景”。最后二句写“叹”,说“古今作者”,写“景”则说“光景”。最后二句写“叹”,说“古今作者”,写“景”则说“光景”。最后二句写“叹”,说“古今作者”,写“景”则说“光景”。最后二句写“叹”,说“古今作者”,写“景”则说“光景”。最后二句写“叹”,说“古今作者”,写“景”则说“光景”。最后二句写“叹”,说“古今作者”,写“景”则说“光景”。最后二句写“叹”,说“古今作者”,写“景”则说“光景”。最后二句写“叹”,说“古今作者”,写“景”则说“光景”。最后二句写“叹”,说“古今作者”,写“景”则说“光景”。
【评析】
元好问这首五言排律,是一首论诗之作。它从论诗的功用入手,认为作诗的目的不在于吟咏风月、歌咏爱情,而在于明辨是非,有益于世道人心。接着论述了作诗的方法,即要像鉴赏美玉那样去鉴赏佳作,去发现其中的道理;要像品茶一样去品味其中的滋味,去发现其中的真味。同时指出作诗要有好的环境条件,不能沉溺于世俗之中,要善于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最后总结全诗意蕴:作诗如同绘画,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瞬间美景,并加以提炼、概括,使之成为永恒的艺术形象。总之,这首诗是一首充满哲理性的艺术论文,既体现了元好问作为一位著名诗人的艺术造诣,又是一篇具有重要文学价值的哲学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