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读磨崖碑,已耳浯溪名。今向岭西游,快作《浯溪行》。
浯溪之水清千尺,浯溪之石更奇特。次山文字平原书,万古光芒烛奎璧。
嗣皇灵武成中兴,元戎两京显殊绩。惜哉张、李乱纪纲,我览斯文增叹息。
当时不识颜真卿,天生汾阳为社稷。壮士解衣吁可危,槛车就逮寒无色。
若非仙李识奇才,那得冲风起云异。纵令厮养皆英雄,要伏词臣大识力。
苍茫怀古意无限,老枫无言山自碧。更将揽胜登𢈪台,遗址荒凉不可得。
记委符节归江湖,剩有窊樽涵月魄。振衣四顾浩悲歌,行人指点漫郎宅。
【注释】
- 磨崖碑:指唐朝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在浯溪边立的一块刻有文字的巨石碑,是唐代书法史上极为重要的石刻之一,因而得名。
- 岭西:指今江西、湖南地区。
- 《浯溪行》:即《浯溪铭》。
- 次山:指唐代文学家柳宗元。
- 嗣皇:指唐宪宗。
- 灵武:指唐玄宗。
- 两京:指长安和东都洛阳。
- 张、李:泛指唐晚期的官员。
- 颜真卿:唐代著名书法家,曾任刑部尚书。
- 汾阳:即颜真卿,字清臣。
- 壮士解衣吁可危: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意指平原君赵胜(赵武)为了营救朋友孟尝君而解下衣服以示诚意。
- 仙李:指李白。
- 冲风起云异:出自杜甫《赠李白》诗,意为李白的才华犹如冲天的狂风,令人惊叹。
- 厮养:指庸碌之人。
- 窊樽涵月魄:出自杜甫《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之一,意为月光映照在酒杯中,如玉璧般晶莹剔透。
- 振衣四顾浩悲歌:出自曹操《短歌行》,意为诗人身着长袍,昂首阔步,豪情满怀地高歌。
- 郎宅:泛指古代文人雅集之地。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游览浯溪后创作的一首记叙诗。诗人通过对浯溪的描述,抒发了自己对历史、文化和人生命运的思考与感慨。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有对历史的回顾,又有对现实的思考,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首句“昔读磨崖碑,已耳浯溪名。”诗人回忆自己曾经读到过这块著名的石碑,便知道浯溪这个名字了。这里,“耳”字用得十分巧妙,既表现了诗人对这块石碑的记忆之深,又表明了他对浯溪的了解之早。
第二句“今向岭西游,快作《浯溪行》。”诗人此时正在游览岭南地区,于是创作了一首名为《浯溪行》的作品。这里的“快作”表达了诗人对这次旅行的愉悦之情。
第三至六句主要描写了浯溪的景色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诗人首先描绘了浯溪水清澈见底,石头奇特的景象。接着,他提到了柳宗元和颜真卿这两位历史名人,赞扬他们的文字和才华。然后,他又提到唐宪宗和唐玄宗两位皇帝的治理功绩。最后,诗人感慨张、李两位官员的腐败无能,感叹自己在览阅这些历史文献时感到叹息不已。
第七至九句主要描述了诗人对于历史事件的评论和思考。诗人先提到了张、李两人的乱政现象,表达了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担忧和不满。然后,他又提到了颜真卿的英勇事迹,赞扬了他的人格魅力。接下来,诗人又提到了李白的才华横溢,赞叹他的诗歌之美。最后,诗人以“苍茫怀古意无限”作为总结,表达了他对历史的深深眷恋。
第十至十四句主要描述了诗人对于自然景观的赞美和感慨。诗人先描绘了老枫树无言的情景,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然后,他又提到了登𢈪台赏景之事,展现了他对美景的热爱。最后,诗人又提到了遗址荒凉的现状,表达了对历史遗迹的惋惜之情。
最后两句“更将揽胜登𢈪台,遗址荒凉不可得。”诗人再次强调了自己对历史遗迹的重视和珍惜之心。他认为只有亲自登上𢈪台,才能真正领略到浯溪的壮丽景色和悠久历史。然而遗憾的是,如今遗址已经荒凉不堪,无法再见到往日的风采了。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思想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历史、文化和人生的深刻理解。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和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