懿惟醴陵侯,曾为中郎赏。
鼓琴得其人,岂肯同凡响。
亦有黄门公,著书继洨长。
文采更风流,逋翁餐其沆。
昆山启绝学,山斗尤群仰。
嗟予生苦晚,好古将安放。
渺渺缅芳徽,抚躬徒怏怅。
【注释】
- 杂咏:指诗歌中夹杂着一些其他诗的题材。
- 懿惟:赞美之意。
- 醴陵侯:西汉末年名将樊嘉,封侯于醴陵,故称。
- 曾为中郎赏:中郎,汉代设置的一个官职,负责掌管宫中文书。赏,赏赐。
- 鼓琴得其人,岂肯同凡响:形容能弹好琴的人,他的琴声一定不同于一般人。
- 黄门公:东汉时期宦官张衡,字平子,善写赋、文。
- 著书继洨长:洨长,即郑玄,汉末经学家,精研《易》《礼》《春秋》等儒家经典,著有《毛诗传》。
- 文采更风流,逋翁餐其沆:文采风流,形容文章写得飘逸超俗。
- 昆山启绝学,山斗尤群仰:昆山,指传说中的昆仑山。
- 嗟予生苦晚,好古将安放:感叹自己出生太晚,无法领略古人的学问和才华。
- 渺渺缅芳徽:渺渺,遥远的样子。缅,怀念。
- 抚躬徒怏怅:抚摸自己的身体,心中感到惆怅不安。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杂咏,作者通过对几位历史人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敬仰之情。
首句“懿惟醴陵侯”,赞美了西汉末年名将樊嘉的功绩和地位。樊嘉被封为侯,因此被称为“懿惟”。
第二句“曾为中郎赏”,描述了樊嘉在担任中郎时受到的赏赐。中郎是汉朝的一种官职,负责掌理宫内文书。
第三句“鼓琴得其人,岂肯同凡响”,进一步赞美了樊嘉的才艺。他能弹奏出高超的音乐,与一般的人不同。
第四句“亦有黄门公,著书继洨长”,提到了另一位著名的文人——东汉时期的黄门公张衡。张衡擅长文学创作,他的著作延续了郑玄的学术成就。
第五句“文采更风流,逋翁餐其沆”,形容张衡的文章飘逸超俗,如同旷世奇才般令人钦佩。
第六句“昆山启绝学,山斗尤群仰”,赞美了昆仑山的神秘和伟大,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高山之顶、众志成城的向往。
最后一句“嗟予生苦晚,好古将安放”,作者感叹自己出生得太晚,无法领略古人的学识和才华。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历史的敬仰和对知识的渴望。
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深远,既有对古人的赞美,也有对自己身世的感慨,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