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贾政听了,点头微笑。众人先称赞不已。
于是出亭过池,一山一石,一花一木,莫不着意观览。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贾政笑道:“这一处还罢了。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说毕,看着宝玉,唬的宝玉忙垂了头。众客忙用话开释,又说道:“此处的匾该题四个字。”贾政笑问:“那四字?”一个道是“淇水遗风”。贾政道:“俗。”又一个是“睢园雅迹”。贾政道:“也俗。”贾珍笑道:“还是宝兄弟拟一个来。”贾政道:“他未曾作,先要议论人家的好歹,可见就是个轻薄人。”众客道:“议论的极是,其奈他何。”贾政忙道:“休如此纵了他。”因命他道:“今日任你狂为乱道,先设议论来,然后方许你作。方才众人说的,可有使得的?”宝玉见问,答道:“都似不妥。”贾政冷笑道:“怎么不妥?”宝玉道:“这是第一处行幸之处,必须颂圣方可。若用四字的匾,又有古人现成的,何必再作。”贾政道:“难道‘淇水’‘睢园’不是古人的?”宝玉道:“这太板腐了。莫若‘有凤来仪’四字。”众人都哄然叫妙。贾政点头道:“畜生,畜生,可谓‘管窥蠡测’矣。”因命:“再题一联来。”宝玉便念道:
诗句: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译文:绕过池塘的柳树,仿佛借用了三根竹竿的翠绿;隔岸的花木,宛如一股香气从一处传递到另一处。
关键词注释:
- 绕堤柳 - 指环绕在池塘边的柳树,形容其形态优美。
- 三篙 - 古时的计量单位,一根篙等于八尺,三篙就是二十八尺。
- 翠 - 绿色,这里指柳树的颜色。
- 隔岸 - 指两岸。
- 分 - 分布、传递。
- 一脉 - 一条线,这里指香从远处传来,如同血脉相连。
- 贾政听了,点头微笑 - 贾政对宝玉的诗句表示认可和赞许。
- 众人先称赞不已 - 大家对宝玉的诗句表示赞赏。
- 于是大家进入 - 众人进入了这个新建的住所。
- 粉垣 - 墙壁被涂上了粉色。
- 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 - 符合房间尺寸的家具。
- 后院 - 贾府的后花园。
- 梨花兼着芭蕉 - 同时有梨花和芭蕉。
- 大株 - 巨大的。
- 两间小小退步 - 两个小门,供人进出。
- 后院墙下忽开一隙 - 后院的墙边开了一个缝隙。
- 得泉一派 - 引来了泉水。
- 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 - 修建了一条小沟,将泉水引入墙内。
- 绕阶缘屋至前院 - 泉水沿着台阶环绕着房屋流到了前院。
- 盘旋竹下而出 - 泉水在竹林中盘旋流出。
- 贾政笑道:“这一处还罢了。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说毕,看着宝玉,唬的宝玉忙垂了头。众客忙用话开释,又说道:“此处的匾该题四个字。”贾政笑问:“那四字?”一个道是“淇水遗风”。贾政道:“俗。”又一个是“睢园雅迹”。贾政道:“也俗。”贾珍笑道:“还是宝兄弟拟一个来。”贾政道:“他未曾作,先要议论人家的好歹,可见就是个轻薄人。”众客道:“议论的极是,其奈他何。”贾政忙道:“休如此纵了他。”因命他道:“今日任你狂为乱道,先设议论来,然后方许你作。方才众人说的,可有使得的?”宝玉见问,答道:“都似不妥。”贾政冷笑道:“怎么不妥?”宝玉道:“这是第一处行幸之处,必须颂圣方可。若用四字的匾,又有古人现成的,何必再作。”贾政道:“难道‘淇水’‘睢园’不是古人的?”宝玉道:“这太板腐了。莫若‘有凤来仪’四字。”众人都哄然叫妙。贾政点头道:“畜生,畜生,可谓‘管窥蠡测’矣。”因命:“再题一联来。”宝玉便念道: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贾家的公子贾宝玉在荣国府归省庆元宵时,游览大观园的情景。诗中的景物描写细腻生动,如“绕堤柳借三篙翠”描绘了柳树的美丽景色,“隔岸花分一脉香”则描绘了花与香的传播。贾宝玉在游览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这个地点应该用四字的匾额来命名,但是其他人都认为不合适,最后贾政让宝玉自己提出建议,最终选择了“有凤来仪”作为匾额。诗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对话都非常精彩,展现了古代文人骚客的审美情趣和才华横溢。同时,诗中的情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家族之间的交流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