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果然都往宝玉屋里来。一进来,黛玉便笑道:“宝玉,我问你: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宝玉竟不能答。三人拍手笑道:“这样钝愚,还参禅呢。”黛玉又道:“你那偈末云,‘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固然好了,只是据我看,还未尽善。我再续两句在后。”因念云:“无立足境,是方干净。”宝钗道:“实在这方悟彻。当日南宗六祖惠能,初寻师至韶州,闻五祖弘忍在黄梅,他便充役火头僧。五祖欲求法嗣,令徒弟诸僧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说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彼时惠能在厨房碓米,听了这偈,说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因自念一偈曰:‘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五祖便将衣钵传他。今儿这偈语,亦同此意了。只是方才这句机锋,尚未完全了结,这便丢开手不成?”黛玉笑道:“彼时不能答,就算输了,这会子答上了也不为出奇。只是以后再不许谈禅了。连我们两个所知所能的,你还不知不能呢,还去参禅呢。”宝玉自己以为觉悟,不想忽被黛玉一问,便不能答,宝钗又比出“语录”来,此皆素不见他们能者。自己想了一想:“原来他们比我的知觉在先,尚未解悟,我如今何必自寻苦恼。”想毕,便笑道:“谁又参禅,不过一时顽话罢了。”说着,四人仍复如旧。
诗句:
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
译文:
至高无上的是“珍宝”,至坚不可摧的是“玉石”。你有什么高贵之处?你有什么坚韧不拔?
注释解析:
- 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这里用珍宝和玉石比喻宝玉的贵重与坚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珍宝象征着尊贵和财富,而玉石则常被视为坚硬、清纯的象征。通过这样的比喻,表达了对宝玉品质的高度赞扬。
- 尔有何贵?尔有何坚?:这是黛玉对宝玉提出的哲学问题,旨在引导他深入思考自身的内在价值。宝玉在此陷入了沉思,未能给出明确回答,显示出其尚未完全领悟人生哲理。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宝玉与黛玉之间的心灵沟通。黛玉的话语犀利,直指宝玉的内心世界,使其陷入自我审视之中。宝钗作为旁观者,以平和的态度参与对话,为宝玉提供了一种超越禅宗问答的反思方式。诗中的“参禅”不仅是对知识的追求,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修炼和内省。整体而言,这首诗以其简洁而富有哲理的对话,展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情感世界的细腻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