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人报,娘娘差人送出一个灯谜儿,命你们大家去猜,猜着了每人也作一个进去。四人听说忙出去,至贾母上房。只见一个小太监,拿了一盏四角平头白纱灯,专为灯谜而制,上面已有一个,众人都争看乱猜。小太监又下谕道:“众小姐猜着了,不要说出来,每人只暗暗的写在纸上,一齐封进宫去,娘娘自验是否。”宝钗等听了,近前一看,是一首七言绝句,并无甚新奇,口中少不得称赞,只说难猜,故意寻思,其实一见就猜着了。宝玉,黛玉,湘云,探春四个人也都解了,各自暗暗的写了半日。一并将贾环,贾兰等传来,一齐各揣机心都猜了,写在纸上。然后各人拈一物作成一谜,恭楷写了,挂在灯上。
太监去了,至晚出来传谕:“前娘娘所制,俱已猜着,惟二小姐与三爷猜的不是。小姐们作的也都猜了,不知是否。”说着,也将写的拿出来。也有猜着的,也有猜不着的,都胡乱说猜着了。太监又将颁赐之物送与猜着之人,每人一个宫制诗筒,一柄茶筅,独迎春,贾环二人未得。迎春自为玩笑小事,并不介意,贾环便觉得没趣。且又听太监说:“三爷说的这个不通,娘娘也没猜,叫我带回问三爷是个什么。”众人听了,都来看他作的什么,写道是:
我们将诗句逐句进行释义:
忽然人报,娘娘差人送出一个灯谜儿,命你们大家去猜,猜着了每人也作一个进去。四人听说忙出去,至贾母上房。(这句说明了任务的背景和参与者)
只见一个小太监,拿了一盏四角平头白纱灯,专为灯谜而制,上面已有一个,众人都争看乱猜。小太监又下谕道:“众小姐猜着了,不要说出来,每人只暗暗的写在纸上,一齐封进宫去,娘娘自验是否。”(这句描述了灯谜的细节和规则)
宝钗等听了,近前一看,是一首七言绝句,并无甚新奇,口中少不得称赞,只说难猜,故意寻思,其实一见就猜着了。(这段描述了宝玉、黛玉、湘云、探春的反应以及宝钗的态度)
宝玉,黛玉,湘云,探春四个人也都解了,各自暗暗的写了半日。(这句描述了宝玉和黛玉等人对诗的理解)
一并将贾环,贾兰等传来,一齐各揣机心都猜了,写在纸上。(这句描述了其他人对诗的猜测过程)
然后各人拈一物作成一谜,恭楷写了,挂在灯上。(这句描述了最后将诗制成谜语并挂起的过程)
太监去了,至晚出来传谕:“前娘娘所制,俱已猜着,惟二小姐与三爷猜的不是。小姐们作的也都猜了,不知是否。”说着,也将写的拿出来。(这句揭示了最终的结果,并提到了迎春贾环二人未获得奖品)
接下来是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这首诗以“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迷贾政悲谶语”为开头,展现了宝玉和黛玉等人对灯谜的理解和猜测。通过小太监的提示,每个人开始思考灯谜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在寻找线索,试图解开这个谜题。这种互动展示了人际关系中的合作和竞争。
作者详细描绘了每个人的反应和动作,包括他们对灯谜的反应、猜测的过程以及最后的揭晓。这些细节增加了诗歌的层次感,让读者更加投入其中。同时,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文学艺术的重视和欣赏。
这首诗也表达了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氛围。它揭示了当时社会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期待。
这首诗通过对灯谜的描写,展现了人际关系中的互动与合作,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氛围和社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