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珠崖弃,纷纷各效尤。

瓜分惟客听,薪尽向予求。

秦楚纵横日,幽燕十六州。

未闻南北海,处处扼咽喉。

诗句解析

1 “一自珠崖弃”:这里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的割让事件,即明朝末年,由于战乱和内斗,中国领土被大量割让给外国。”珠崖”是古代对海南岛的称呼。

  1. “纷纷各效尤”:指各地的人纷纷效仿这种行为,进行割地求和。”效尤”意为仿效他人的行为。
  2. “瓜分惟客听”:这里的“客”可能指的是外国侵略者,他们主张通过分割中国领土来达到控制的目的。
  3. “薪尽向予求”:暗喻国家的资源耗尽,而国家却无力回天。”向予求”表示对外求援或求救,但已经没有能力提供帮助。
  4. “秦楚纵横日”:描述了战国时期,秦国与楚国之间频繁的战争。这反映了当时国际局势的动荡和不稳定。
  5. “幽燕十六州”:这里的“幽燕”通常指北京地区,而“十六州”则泛指北方地区。
  6. “未闻南北海”:意味着在南北方向上,没有听说有其他国家或势力能够控制这些重要的地区。
  7. “处处扼咽喉”:比喻说这些地区对于国家安全至关重要,任何外部的干预都可能威胁到国家的安全。

译文

自从我国在珠崖被割舍,
各地纷纷效仿割地求和。
外国割让土地只听取客卿的建议,
我方的资源已枯竭寻求外援。
战国时期,秦国与楚国纷争不断,
北方之地十六州被分割殆尽。
未曾听说过其他海洋的掌控者,
处处都是国家安全的关键地带。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割地情况,以及外国对中国领土的态度,诗人表达了对中国未来的担忧。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一种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反思。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现实的情况描述,强调了国家统一和安全的紧迫性,呼吁人们关注国家的未来和命运。整体而言,这首诗具有很强的历史感和现实意义,体现了诗人深沉的历史情怀和对国家未来的关切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