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久分歧,得公力挽狂澜,庠序尽复三代旧;
英雄例崇拜,他日仰瞻铜像,讴思应遍五洲同。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内容、技巧和思想感情的基本能力。

“学术久分歧”:指清末民初以来,中西文化在学术领域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得公力挽狂澜”,意即在张百熙的主持下,才使中西文化实现了大交融。

“庠序尽复三代旧”,指中国古老的教育制度得以恢复。“英雄例崇拜”,意即在张百熙的倡导下,人们开始崇拜英雄。

“他日仰瞻铜像”,意思是说,将来有人仰望着这座铜像的时候,会想起张百熙的贡献;“讴思应遍五洲同”,意思是说,张百熙的功绩应该让全世界的人都为之歌唱。

【答案】

①学术久分歧——指清末民初以来,中西文化在学术领域长期处于分裂状态。②得公力挽狂澜——意即在张百熙

的主持下,才使中西文化实现了大交融。③庠序尽复三代旧——指中国古老的教育制度得以恢复。④英雄例崇拜

——意即在张百熙的倡导下,人们开始崇拜英雄。⑤他日仰瞻铜像——意思是说,将来有人仰望着这座铜像的时

候,会想起张百熙的贡献。⑥讴思应遍五洲同——意思是说,张百熙的功绩应该让全世界的人都为之歌唱

(译文根据注释作答)。

赏析:

这是一首对张百熙的颂词。张百熙是近代杰出的政治家、教育家和改革家。他的一生,是在清王朝摇摇欲坠的危

势下走过来的。他早年留学日本,目睹西方文明的先进,深感中国传统教育的落后,于是立志改革,兴办新式教育

。光绪二十七年(1901),他受命管理京师大学堂事务,次年便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如设立各种实科教

学科目,废除八股考试,提倡白话文等。这些改革措施,对于改变中国教育的传统面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都起

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当他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任学部右侍郎兼管学务大臣时,便受到全国上下广泛的支持和拥

戴。这首七绝《挽张百熙联》,就是当时人们为了纪念他在教育和改革事业上的不朽贡献而作的。全诗四句,每句一韵。

第一句写张百熙对教育事业的贡献。由于他在京师大学堂主持工作,所以他的工作成绩自然要归功于他本人。第二句以设

想未来的情景来强调张百熙的贡献巨大。第三句写人们将永远怀念他的伟大成就。第四句写人们对他的评价之高远。这四

句诗,前两句是对过去的回顾,后两句是对将来的展望。从过去到将来,时间跨越了整整一百年,但人们对张百熙的

崇敬之情却丝毫未减。这正是诗人要表达的核心意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