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年擅改王章,初次毫无伦次;
数万人自持考具,钧培大不栽培。
【注释】
二百年: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克北京,明思宗被俘后在煤山自缢身亡。此后,明朝统治集团四散逃命,史称“流寇”。改王章:指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占领北京后,于崇祯十七年(1644)十二月初十日颁布的《顺天大元帅令》,将国号改为“大顺”,并建元永昌,以李自成为帝,建立政权。
考具:《论语(先进)》载:“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之所争也;后人于礼乐,君子之所以不齿也。’”孔子认为,能够精通礼乐的人,是社会上所尊崇的,而那些不能精通礼乐的人,则是社会所鄙弃的。这里用“考具”代指考试。
【赏析】
诗题“嘲谭钧培联”,即嘲笑谭钧培的对联。谭钧培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的一位著名诗人。此诗嘲讽他因科举考试中举而得意忘形,忘记国难,忘记了自己曾是一个读书人。
“二百年擅改王章”:明朝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推翻了明朝的统治。当时,清朝已经入关多年(公元1636年),但仍然依附于明朝,没有立即出兵镇压农民起义军。直到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才宣布废除“弘治”年号,改称“大清”,建立了“大顺”政权。谭钧培的这副对联正好抓住了这一历史事件的关键,表达了他对这种“乱臣贼子”的态度。
“初次毫无伦次”,指的是谭钧培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处理态度。他没有像一般文人那样表现出愤慨之情,而是以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来看待这一事件。
“数万人自持考具”:指的是当时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们。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战乱之中,所以对于科举制度和考试形式都有所了解,知道如何应对各种问题。然而,当他们真正面临考试时,却往往因为缺乏真正的学问而感到无所适从。因此,“数万人自持考具”既指考生们手持试卷等待发卷的情景,又暗指他们面对题目时不知所云的状态。
“钧培大不栽培”:这里的“栽培”一词,原本是指对植物进行施肥、浇水等培养措施,使之茁壮成长。但在这首诗中,它被引申为对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因此,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谭钧培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并不是因为他真的有能力,而是因为他得到了别人的帮助和推荐。
【译文】
二百年来擅自更改王章,第一次毫无章法;
数万人手持考具应试,谭钧培根本不懂得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