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不如人老更狂,穷通与我两相忘。
晚凉绿树蝉声闹,徙倚柴门看夕阳。
秋日即事五首其二
【注释】
壮不如人:壮,指年轻。不如人,指自己不如别人。老更狂:年岁增长,反而更加狂放不羁。穷通:指贫与富,指世事的得失荣辱。两相忘:彼此都置之脑后,互不相干。晚凉:傍晚时分凉爽宜人。绿树:绿叶。蝉声:知了叫声。徙倚:徘徊,站立不动。柴门:用木料、草料等编成的门。夕阳:落日。赏析:此诗是作者晚年所作,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看法,认为人的老去并不影响他的豪情壮志,他看破世事得失,只追求内心的平静。
壮不如人老更狂,穷通与我两相忘。
晚凉绿树蝉声闹,徙倚柴门看夕阳。
秋日即事五首其二
【注释】
壮不如人:壮,指年轻。不如人,指自己不如别人。老更狂:年岁增长,反而更加狂放不羁。穷通:指贫与富,指世事的得失荣辱。两相忘:彼此都置之脑后,互不相干。晚凉:傍晚时分凉爽宜人。绿树:绿叶。蝉声:知了叫声。徙倚:徘徊,站立不动。柴门:用木料、草料等编成的门。夕阳:落日。赏析:此诗是作者晚年所作,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看法,认为人的老去并不影响他的豪情壮志,他看破世事得失,只追求内心的平静。
诗句翻译与释义: 1. 新安道中 - “新安”通常指的是今天的安徽宣城市,而“道中”则意味着在这条路上。 2. 频年徒碌碌 - 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多年来的生活状态,形容生活平凡而忙碌,没有太多成就或变化。 3. 此去欲何之 - 这里的“何之”意为去哪里,询问自己此次离开后要去往何方。反映了诗人对未来的迷茫和不确定性。 4. 见塔知城近 - 看到远处的塔(可能是指一座古老的寺庙)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诗歌的翻译和鉴赏。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偃师道中”就是要求翻译这首诗,然后把握诗歌的大意,再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理解。注意要重点翻译诗歌中的难词、难句。另外,对诗句的理解赏析是诗词鉴赏的基础,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加积累。 【答案】 译文: 雨后茅草屋中住宿,晴天渡过太行山西边。 傍晚时雾气连成村落,泥泞滑溜了马蹄。 新挖的窑洞盖着新土
草木知秋到,江湖见雁来。 蒹葭横白露,泉石长苍苔。 读史心千古,谈兵酒百杯。 圣朝求治急,谁作贾生哀。 接下来将逐句进行注释: 草木知秋到:自然界的草木开始感受到秋天的到来。 江湖见雁来:江湖中可以看到迁徙的大雁。 蒹葭横白露:芦苇丛中铺满了清晨的白色露水。 泉石长苍苔:泉水边的石头上覆盖着厚厚的青苔。 读史心千古:阅读历史书籍时,心中充满对历史的思考和感悟。 谈兵酒百杯:谈论军事策略时
这首诗的原文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登鹳雀楼》的第二句。下面是逐句释义和注释: 晓行 月落鸡声乱,灯昏客梦回。 这句描绘了清晨时分,月亮已经落下,鸡叫声杂乱无章,客人们还在梦中。这里的“晓行”意味着在清晨时分出发或开始新的旅程。 马衔金勒去,雁过玉关来。 这句话描述了马儿带着金色的马络头离去,而大雁则飞过玉石般的关口。这两句诗表达了旅途中的别离与重逢,以及自然界中的美好景象。 燕市渐离慨
谒杜工部祠 名句推唐代,荒凉俎豆新。 三间空屋宇,千古一诗人。 下马悲陈迹,登堂悟宿因。 吟魂今在否,我亦乱离身。 【注释】 1.“名句”:指杜甫的著名诗句。唐代:杜甫生活的朝代。2.俎(zǔ)豆:祭祀用品,引申为祭祀活动。3.三间:指祠堂内三间屋子。4.“下马”二句:意思是说诗人在祠堂下马时,不禁想起过去杜甫在这里留下的足迹。5.“登堂”二句:意思是说诗人进入祠堂
【诗句释义】 第一、二句:风急能飞石,天低不碍山。 注释:风势强劲,石头也能吹起;天空很低,但山峰依然挺拔。 赏析:诗中用风的劲烈和天的低垂来形容地势的险峻与雄浑,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喜爱。 第三、四句:眼宽星宿海,心远玉门关。 注释:眼睛能看到广阔的星宿海,心中向往的是遥远的地方——玉门关。 赏析:诗人通过“星宿海”和“玉门关”这两个意象,展现了他胸怀壮志、目光远大的品质。 第五、六句
【解析】 此诗首句“柴关深锁客”,点出题目中的“夜抵苏巴什沟”。“柴关”即指“柴达木”。第二句“野火远连天”,“野火”是形容草原上燎原的火焰,暗喻战火。第三句“夷险山高下”,“夷险”指平坦和崎岖不平,暗喻地势。第四句“炎凉马后前”,“炎凉”指天气冷热变化,暗喻战争的艰苦和危险。第五句“夜明车识路”,“夜明”指明亮的月亮。第六句“水苦舌知泉”,“水苦”指苦水。第七句“终更能忧国,筹边饷在先”
【注释】 经车轱辘泉二首:指《经车轱辘泉》(一名《饮马井》)。据唐人杜牧诗,此诗写于公元925年(昭宗大顺元年)春,诗人经过车轱辘泉时作。 半老中原客:半老,指年纪已半。中原,指今河南、陕西一带地区,即长安(今西安)。 频经古战场:指在长安附近多次经过古代战场。 征夫愁路远:征人,指军人;愁,忧伤不安。路远,道路遥远。 疲马怯鞭长:指马匹因长途奔波而疲惫,怕长鞭抽打。 妙算争棋局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十年浪迹遍江湖,北马南舟遍险途。 译文:在这十年间,我四处漂泊,走过了无数江湖和险途。 注释:江湖,指广阔无垠的水域,泛指旅途;北马南舟,北方骑马,南方乘船,形容旅途中的奔波劳顿;遍险途,走遍了所有艰难险阻之路。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在漫长的旅途中所遭遇的种种艰辛与挑战,以及他对此的深刻感受。 2. 万里关山新剑佩,一庐风雨旧泥涂。 译文:远赴万里的关山之上
秋蝉 应让鸣秋类,余情尚自吟。 注释:秋蝉应该模仿秋天的蝉鸣,但我还保留了自己的情感在鸣叫。 赏析:诗人以秋蝉为喻,表达了自己虽身处乱世仍坚守节操的决心和对时局的担忧之情。 风寒秋叶薄,日暮抱枝深。 注释:秋风凛冽,秋叶稀疏,太阳快要落山了,我抱着树枝更显得深沉。 赏析:诗人以秋风、秋叶、夕阳等自然景物为背景,描绘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久畏螳螂伺,初联蟋蟀音。 注释:长久以来
【注释】: 新凉:刚洗过澡,身上觉得凉。妆:梳头。觉衣轻:感觉衣服变轻了。更喜:更喜欢。庭前竹榻:庭院前的竹床。漫道:不要说。无乐趣:没有乐趣。萤光虫语:萤火虫的鸣叫声。总诗情:总归是诗意的情感。 【赏析】: 《秋日即事五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组诗作品。此为第三首。此诗以“新凉”、“庭前”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清幽的秋日景致,并借写萤火虫、虫声,抒发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首联“新凉妆罢觉衣轻”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全诗,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注意注释的提示。如:残暑,暑气未尽(“暑”通“暑”,炎热的意思)。茅檐,茅屋的屋檐。高咏,高声吟诵。秋风,这里指代时事或形势。 【答案】 秋日,即景抒情之作。诗人以清幽的庭院为背景,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画面:碧绿的梧树,翠绿的竹林,水窗明澈。在这清凉宜人的秋意中
【注释】 寥寥:空旷的样子。阴符:古代兵法,相传是黄帝所授。 凉月:秋夜的月光清冷、皎洁,如水银般的白色。 赏析: 这是一首反映作者孤独寂寞生活的诗。 首句写秋日天空中的大雁,它们在广阔的天地中飞得很孤单。第二句说树梢上挂着的银河也显得十分淡薄。第三句写自己因思念妻子而难以入眠,只好点起油灯挑灯夜读兵书《阴符》。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妻子深深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战乱频繁
十年戎马戍天山,笑看吴钩虏血殷。 昨夜西风茅屋里,梦中犹自唱刀环。 注释:在天山守卫了十年,看着敌人的鲜血染红大地;昨晚西风吹过茅屋,我在梦中还高唱着《胡茄十八拍》。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作品。诗人回忆十年前的征战经历,感慨万千。诗中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战争场景,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带来的痛苦的回忆。同时,诗人也在通过梦境的形式,抒发自己的情感。 首句“十年戎马戍天山”
华山 万里遨游不计程,长亭柳色系离情。 一鞭斜月华阴道,贪看名山缓缓行。 【注释】 万里遨游:指游览遍天下的名山大川。“万”是虚数词,不是确数。 长亭柳色:指长亭的杨柳。“长亭”,古时设在驿道旁的亭子,供行人休息用。“柳色”代指春天景物。 系离情:牵挂别离的愁绪。 一鞭斜月:指骑在马背上。“斜月”指月亮偏西,“鞭”指马鞭。 华阴:地名,在今陕西省华阴市。“华阴道”即通往华山的路,“华阴道”。
解析: 诗句解读与注释: 1. 潼关 - 潼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关隘,位于中国陕西省。 2. 严城锁钥界西东 - 潼关作为军事要地,是防守西部和东部的重要门户。“锁钥”意味着关键或重要的地方。 3. 百二秦关自古雄 - 用成语“百二秦关”来形容潼关的重要性,表示其历史上一直非常强大。“自古雄”指的是自古以来就非常强盛。 4. 一线盘旋千级蹬 - 描述潼关地形的复杂性和陡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