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暑初收院宇清,碧梧翠竹水窗明。
茅檐对酒能高咏,不为秋风感不平。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全诗,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注意注释的提示。如:残暑,暑气未尽(“暑”通“暑”,炎热的意思)。茅檐,茅屋的屋檐。高咏,高声吟诵。秋风,这里指代时事或形势。

【答案】

秋日,即景抒情之作。诗人以清幽的庭院为背景,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画面:碧绿的梧树,翠绿的竹林,水窗明澈。在这清凉宜人的秋意中,诗人在茅檐下举杯畅饮,自得其乐。然而,面对眼前的美景,诗人并没有陶醉其中,而是发出感慨:不为秋日而感伤(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译文:

深秋时节暑气尚未完全消退,院落显得格外清新幽静;碧绿的梧桐,翠绿的竹子,透过清澈的水窗可以映入眼帘。

在茅屋檐下的酒桌上,我能够高声吟诵诗文,并不因为秋风吹来,使我的心情感到不平。

赏析:

这是一首写深秋季节景色的诗。首句点题。二句是写景。“残暑初收”说明天气转凉,暑气已消去大半。“院宇”指院落,“清”字写出了院内环境之幽静。“碧梧”、“翠竹”是秋天的典型景物,它们给院落增添了不少色彩。三句是写诗人的活动。“水窗明”写出了窗外景象之清美。“茅檐对酒”表明诗人是在茅屋檐下饮酒,这又进一步表现出环境的清幽。四句是写诗人的情感活动。“能高咏”表明诗人心情之舒畅,精神之愉悦。“不为秋风感不平”表明诗人不因秋风而产生伤感之情。“高咏”一词出自《论语》,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子罕》)。可见孔子提倡学习《诗经》,从中感受情感。这里的“高咏”就是从《诗经》中感悟到的情感,所以诗人能如此洒脱地面对秋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