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白雪悲风扫,我来驱马邯郸道。
城中游侠不闻名,楼上女儿为谁好。
君不见赵王全盛时,太行为城漳为池。
丛台歌吹青云耸,平原车骑白日驰。
白日青云交结是,廉蔺意气相为死。
挟弹鸣鞭出国门,杀人报雠在都市。
宾客慕义来山东,慷慨却敌不言功。
李牧椎牛守代谷,主父变服入云中。
沧桑世事须臾改,舞馆歌梁竟何在。
英雄白骨归荒丘,少妇红颜失精彩。
把酒临风且放歌,年年秋水涨滹沱。
古来凭吊邯郸者,亦逐茫茫东逝波。

【注释】

  1. 黄花:菊花。
  2. 白雪:雪花。
  3. 悲风扫:秋风扫落叶,比喻世事沧桑。
  4. 驱马:骑马。
  5. 游侠:指战国时赵国的游侠之士。
  6. 楼上女儿:指赵国的美女,多指赵王的女儿们。
  7. 君不见:你难道看不见吗?
  8. 太行、漳水:太行山和漳河。
  9. 丛台:即丛台宫,是赵国的旧宫。
  10. 平原车骑:指平原君的随从骑士。
  11. 白云、青云:喻指君臣关系。
  12. 廉蔺:指廉颇和蔺相如。
  13. 主父:指赵主父(赵武灵王),名胡服,以改革服装闻名。
  14. 椎牛:宰杀牛只以示敬意。
  15. 云中:在今山西大同一带。
  16. 李牧、主父偃:都是战国时的名人。
  17. 变服:换装,这里指换上平民衣服。
  18. 东逝波:指时间的流逝。
    【译文】
    秋风扫落叶,我在邯郸道上驱马前行。城中没有听说过我的大名,楼上的美女不知道我是谁的好。你看见过赵王盛时的情形吧!那时太行山为城,漳水作池。丛台上歌舞飘荡,平原上战车驰逐,白日高照。那时君臣关系亲密无间,廉颇和蔺相如忠心耿耿地为国家而死。现在,我手持长枪,驾着马车出关而去,是为了报那个杀人之仇。那些宾客慕义而来山东,慷慨激昂却敌而不言功,李牧用牛祭祖,主父偃变易衣装入云中。世事沧桑瞬息万变,舞榭歌台都已不存在了。英雄们的白骨埋于荒丘,少妇们的美丽容颜已经失尽光彩。举杯面对秋风高唱挽歌,每年秋天河水都上涨淹没了滹沱河。古来凭吊邯郸的人都随着时间逝去而消逝。
    【赏析】
    《邯郸记》,乐府诗题,内容主要写战国时期赵国都城邯郸的变迁和人物事迹。此诗是一首抒情怀古诗。
    全诗共八句,每句五字,四句一组,前后两联形式相同。前六句叙事写景,后两句抒情议论。第一、二组四句叙事写景:“黄花白雪悲风扫,我来驱马邯郸道。”“城中游侠不闻名,楼上女儿为谁好?”这两句写诗人在邯郸道上,秋风吹起漫天黄叶,一片萧瑟景象。游侠不知姓名,美女无人赏识。《史记·刺客列传》记载,战国时有个叫聂政的人,他的母亲死后留下一个匕首,说是报仇的武器,聂政就把它放在皮鞘里藏起来,临死之前才拿出来。聂政的友人豫让听说聂政母亲死了,就改名为聂政,到燕国刺杀韩相侠累,但失败了。聂政的母亲听说儿子被害的消息,就自杀了,临死之前告诉儿子要为母报仇。聂政后来也因为替严仲子报仇刺赵襄子而被杀死。这两句诗借聂政、豫让的事来暗寓自己有报国之志,可惜无人识拔;又借游侠无名、美女无色来暗寓世态炎凉、人事不古的悲哀。“君不见赵王全盛时,太行为城漳为池。”这两句诗承上启下,由景物过渡到人事。“全盛”指赵国强盛之时。当时赵国的太行山为城,漳水作池,形势十分险要。这两句说,那时候赵国的势力强大,太行山上建起了城池,漳河水面筑起了堤坝,国家固若金汤。
    中间四句写赵王全盛时期的繁荣局面。“丛台歌吹青云耸”,“丛台”在邯郸城中,是古代诸侯会盟的地方。这里指代赵国的宫殿或朝廷。“歌吹”指歌声悠扬、鼓乐声鸣。这两句写赵国宫廷里歌声嘹亮、鼓声激荡,一派升平景象。“平原车骑白日驰”,平原君门下的车骑武士奔驰如飞,驰骋在平原广袤的田野上。(《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这两句写赵国军队在战场上威风凛凛、所向无敌的气势。“白日青云交结是,廉蔺意气相为死。”这两句承上启下,把“太行为城”“歌吹”“车骑”等描写与“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联系起来,表现了君臣之间的情谊。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任赵国的上将军,伐齐大胜归来,蔺相如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缪贤认为蔺相如出身低微,地位低下,就把他安置在官舍旁边当门客。廉颇听说此事后,认为自己职位虽不如蔺相如,但功劳不小,所以处处压制他。蔺相如想报复廉颇,就对门人说,你们这些门客要像狗一样,尾巴对着人才能得主人的喜爱。于是蔺相如外出回来时,总是先把车子赶到狗栏里去,让狗先走,然后才进内室。这样过了一年多,廉颇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就脱掉上衣赤膊露臂,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认错,并请他坐到上座上。蔺相如也把上座空出来请廉颇坐。从此两人成为生死之交。这两句诗就是通过这个故事来赞美赵国君臣之间的关系密切、情同手足。“挟弹鸣鞭出国门,杀人报雠在都市。”这两句写赵国国君带着弓箭和马鞭出使外国,去杀人报仇了。“挟弹”“鸣鞭”指带弓挟箭,挥鞭扬眉的样子。这两句意思是说,为了给赵国复仇,国君率领大军出使到国外去了。“杀人报雠在都市。”这句的意思是说,报仇雪恨的事情是在都市里办成的。“宾客慕义来山东,慷慨却敌不言功。”“山东”泛指南方各地。这两句写秦国攻打赵国时,赵国的许多士人在北方各国慕名而来投奔赵国。他们怀着爱国之情,慷慨激昂、奋勇抵抗外敌入侵,但并没有夸耀自己的战功。“李牧椎牛守代谷,主父变服入云中。”“李牧”即李牧将军。据《史记·李牧列传》,战国时赵国大将李牧曾驻守代郡(今河北蔚县东北)。他利用地形地势和百姓的力量,训练士卒,修筑堡垒工事,使秦军无法进攻而退兵。“主父偃”指主父偃(?—公元前208年),战国时人,本名公孙乘舒,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曾拜平原君门客为宾。后上书赵孝成王(前249年即位),主张变法强国,得到赵王的支持。赵孝成王封主父偃为文安君,让他主持全国的政事改革工作。“代谷”指代郡地区,即今河北省北部地区。这两句意思是说,赵国有许多士人在北方各国慕名来投,他们像李牧一样带领民众保卫边疆,而主父偃则换上平民服饰进入云中郡(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云中”即云中郡,今山西省北部一带。这两句意思是说,赵国有很多贤士在北方各国投效,他们像李牧一样守卫边境,而主父偃则换上平民服饰进入云中郡活动。“沧桑世事须臾改,舞馆歌梁竟何在。”“沧桑世事”指世事沧桑巨变,世事变化无常。“舞馆”“歌梁”指歌舞场所。“沧桑世事须臾改”,意思是说世事的变化非常迅速,转眼之间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舞馆歌梁竟何在?”这两句意思是说,曾经辉煌一时的歌舞场所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英雄白骨归荒丘,少妇红颜失精彩。”这两句写英雄们的坟墓都在荒废的土地上长满了野草,美丽的女子失去了往日的容光焕发。最后两句“把酒临风且放歌,年年秋水涨滹沱。”“把酒临风且放歌”意思是说诗人端着酒杯面对秋风高歌一曲。“年年秋水涨滹沱”意思是说每年的秋天河水都在不断上涨漫过了滹沱河。“年年”即每年、时时的意思。“秋水涨滹沱”指滹沱河的水每年都在上涨泛滥。《诗经·邺都赋》中有“岁亦晏秋兮,时亦雨暒兮……岁岁维暮兮,聊假日以遗名。”这两句意思是说每年秋天河水都会涨满滹沱河。这两句是说诗人站在河边饮酒唱歌,感叹世事沧桑、人事变幻。
    此诗是一首咏史之作,通过叙述春秋时赵国都城邯郸的历史变迁来表达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以及个人的悲慨之感。全诗采用比兴手法,借物喻史、借史喻今,含蓄蕴藉地表达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