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漏云生牖,无嗔树碍衣。
祇容曼殊坐,不许仙鼠飞。
此石大方广,中有不二门。
破除昏暗锁,成就智慧根。

【解析】

此诗是一首咏石的七绝,通过描写石头的形象特征,抒发作者对“石”的热爱与赞美之情。首联“有漏云生牖,无嗔树碍衣。”写石之形。有漏云生牖,以喻石圆滑润泽如水之云;无嗔树碍衣,以喻石苍劲挺拔似树。这两句中,“有漏”和“无嗔”都是佛家语。佛教认为人皆有烦恼,“有漏”就是有烦恼的意思;“无嗔”就是不发脾气的意思。这里用“有漏”来形容石的润泽,用“无嗔”来形容石的苍劲,形象生动,富有情趣。颔联“祇容曼殊坐,不许仙鼠飞。”写石之态。这里说的是石上可以容纳曼殊师利(即摩尼珠)坐卧,而不许仙鼠(即老鼠)飞来。曼殊师利是古印度神话传说中一种神奇的珍珠,相传能发出七宝光明。这里用“曼殊”代指这种宝珠。这两句中,“祇容”和“不许”都是佛家语。佛教认为万物皆空,“祇容”在这里是说石头可以容纳万物;“不许”则表示石头不允许任何异物侵入。颈联“此石大方广,中有不二门。”“此石”即前面所说的石头,“大方广”是指广阔无垠。这两句意思是说,这块石头既大且广,里面有通向智慧的道路。这两句中,“不二门”是佛教语,意为真理或道理没有差别、绝对平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这个“方广”的大石头,里面有通向智慧的道路,它能够破除一切障碍,成就人们的慧根。尾联总结全篇。“破除昏暗锁,成就智慧根。”这两句意思是说,通过破除心中的阴暗和迷惘,人们就可以得到智慧。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只要人们能够破除内心的黑暗,就能够获得智慧。这首诗以咏物为题,但并不局限于咏物,而是把咏物作为抒情的媒介,将诗人的主观感情寄托在客观事物上。诗中通过对石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答案】

圆通洞

有漏云生牖,无嗔树碍衣。

祇容曼殊坐,不许仙鼠飞。

此石大方广,中有不二门。

成就智慧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