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纥信要君,不妨取其智。
大哉造化心,温肃两相济。
柰何后代儒,吹毛好论议。
妄引春秋法,务责贤者备。
善人不可为,大奸翻得志。
入苙枉见招,放手更无忌。
不如桑门教,苦海回头易。
驱儒俾入禅,夫岂古圣意。

臧纥信要君,不妨取其智。

大哉造化心,温肃两相济。

柰何后代儒,吹毛好论议。

妄引春秋法,务责贤者备。

善人不可为,大奸翻得志。

入苙枉见招,放手更无忌。

不如桑门教,苦海回头易。

驱儒俾入禅,夫岂古圣意。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朝时期的诗人张伯端。他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和批判。下面是逐句的解释:

  1. 斋中无事兴到辄书数字:在斋中无事时,我随意写几行文字。
  2. 臧纥信要君,不妨取其智:臧纥相信君主应该信任臣子(这里指的是贤能的臣子),即使他们有智慧(这里的“智”可以理解为“才智”或“智慧”)。
  3. 大哉造化心,温肃两相济:伟大的是大自然的心,它的温和和严厉是相辅相成的。
  4. 柰何后代儒,吹毛好论议:但为什么后来的儒生(这里指的是那些专注于经典研究的学者)们,喜欢吹毛求疵,喜欢议论是非(这里的“论议”也可以理解为“批评”或“辩论”)。
  5. 妄引春秋法,务责贤者备:他们错误地引用《春秋》的方法,只注重责难那些贤德的人(这里的“贤者”可以指有道德品质的人)。
  6. 善人不可为,大奸翻得志:但是,善良的人不能成为(这里指的是不能被重用),而那些最大的奸贼反而能够得志(这里的“得志”可以指得到权力或地位)。
  7. 入苙枉见招,放手更无忌:进入朝廷(这里指的是进入官场),却受到冤枉的指责(这里的“苙”可能是误写,应为“朝廷”)。
  8. 不如桑门教,苦海回头易:与其这样,不如去寺庙修行(这里的“桑门”可能是指和尚),因为佛教徒认为,通过修行,可以摆脱痛苦的轮回(这里的“苦海”可以比喻为人生的痛苦和苦难)。
  9. 驱儒俾入禅,夫岂古圣意:驱使儒生们去修行禅宗(这里的“禅”可以指禅宗),难道古代圣人的意图不是这样的吗(这里的“古人的圣意”可以理解为古代圣人的意愿或传统)。

这首诗通过对古代儒生的批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一些不满和失望。他认为,儒家学派过于关注经典研究,而忽视了实际问题;同时,他也认为,即使是善良的人也不能被重用,而最大的奸贼反而能够得志。因此,他主张人们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解脱,而不是被世俗所束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