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败论人亦可嗤,谁持秦镜㷖须眉。
如何一卷奸臣传,却漏吞舟史太师。

”`

成败论人亦可嗤,谁持秦镜㷖须眉。

如何一卷奸臣传,却漏吞舟史太师。

诗句释义:

  • “成败论人亦可嗤”:通过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对仅以成败来评价人的行为的讽刺和批评,认为这种做法过于肤浅和片面。
  • “谁持秦镜㷖须眉”:这句表达了对持有正义之眼的人的赞美,用“㷖”字代替了“须”,可能是古汉语中对胡须的美称,暗示这种眼睛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
  • “如何一卷奸臣传”:指出即使存在一些描述奸臣的书籍或记载,也无法完全反映一个人的真实面貌。
  • “却漏吞舟史太师”:这里的“吞舟”形容其著作之巨,足以吞没一艘船,而“史太师”则指的是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这里用以比喻那些历史记录者,即使他们的作品再怎么详尽,也难以全面覆盖历史的全貌。

译文:

在《过安阳有感韩平原事四首·其四》中,诗人通过对韩平原(可能指历史上的某个人物)生平的评价,提出了对历史和现实的一种反思。诗人用“成败论人亦可嗤”表达了对简单以成败来评断一个人的行为的批判,强调了全面和深入理解一个人的重要性。通过“谁持秦镜㷖须眉”展现了诗人对于具有洞察力和正义视角的历史观察者的赞赏。同时,“如何一卷奸臣传,却漏吞舟史太师”反映了尽管有记录奸臣的书籍,但历史的全面性和深度仍无法完全被捕捉到,指出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赏析:

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品行的评论,也是对历史书写方式和社会认知的一种深刻反思。诗中的“成败论人”、“奸臣传”等表述,反映了作者对于历史与现实关系的深刻理解。在古代中国,史书是记录和传承文化的重要工具,但同时也可能受到时代、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历史的记录不完全客观或全面。这首诗提醒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更加全面地考虑他们的言行和影响,避免片面地以成败为标准来评价。此外,诗中的“史太师”一词还体现了诗人对史学家的尊重和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