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地焚香晷景迟,移居传诵静春词。
辋川曾入王维画,塘草重增谢客思。
入户山禽招作友,参天岩柏近堪师。
半村半郭真宜隐,开径无忘二仲期。
【解析】
本诗首联“扫地焚香晷景迟,移居传诵静春词。”“扫”“焚”,清理打扫的意思。“晷”:日影。“春词”,春天的佳句。诗人以“扫”“焚”等动词写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对官场的厌恶。颔联“辋川曾入王维画,塘草重增谢客思。”写诗人的住处环境。诗人在《赠张旭阳》一诗中写道:“辋川曾入王维画,茅屋初成范晔书。”可见诗人居处的环境是辋川,辋川是王维笔下的著名山水胜地,诗人居住于此,自然会想到王维。王维有一首著名的山水诗《终南山》,而诗人又居住在辋川,因此此处也与王维有关。“塘草重增谢客思”中的“谢客”指的是南朝梁代文学家谢灵运,他曾任永嘉郡守,后被罢官,退归故里,常在会稽(今浙江绍兴)的山阴(今浙江绍兴县西北)和始宁(今浙江上虞西南),开辟山水,建造别墅,并常邀名士文人作诗作文饮酒赋诗,自号“山阴诸人”。后人称其为“谢客”。这里指诗人的居所附近有池塘,且池塘边又有草,因此诗人心中自然想起谢灵运。
颈联“入户山禽招作友,参天岩柏近堪师”,“入户”即进入屋内,“参天”即高耸入云。这两句写诗人居处的自然环境。“山禽”即山林中飞翔的鸟,这里泛指鸟儿。“招作友”,邀请鸟儿作为朋友。“岩柏近堪师”,靠近山崖的高大松树可以做老师。诗人在这里用拟人的手法,将鸟儿、松树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喜爱大自然的情感。“半村半郭真宜隐,开径无忘二仲期。”这两句的意思是说:隐居之处既有村居,又有城郭,真是适宜居住。打开门路不要忘了我与你约定的日期。“真宜”意思是确实适宜,真的合适。“二仲”指的是作者自己和友人李德林。“开径”,打开小门。这句的意思是说:隐居之处既适合隐居,又可以出去走走。出门的时候不要忘记与我约定的日子。尾联“半村半郭真宜隐,开径无忘二仲期。”是尾联的点睛之笔。诗人用“真宜”一词,表达了自己隐居的心境。“开径”二字则表明诗人随时准备出去游历,也表明了作者不满足于这种隐居的生活,渴望着能到外面的世界去游历。
【答案】
译文:
清扫庭院,焚烧檀香,太阳的影子渐渐变慢了;移居之后,人们传唱着关于静春的诗句。辋川曾入王维画作,塘边的草木更增添了谢客的思念。进户的山鸟招我作友,参天的松柏近可为师。隐居之处既有村居,又有城郭,真是适宜居住。打开门路不要忘了我与你约定的日期。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隐居生活的情况,表现了诗人隐居后的心境。开头四句写隐居生活的情景,中间四句写居处环境的景物,最后两句抒发隐居生活的感慨。全诗语言朴实平易,意境优美,情感真切。
诗歌的前四句写隐居生活的情景。前两句写诗人居处的环境。诗人在《赠张旭阳》一诗中写道:“辋川曾入王维画,茅屋初成范晔书。”可见诗人居处的环境是辋川,辋川是王维笔下的著名山水胜地,诗人居住于此,自然会想到王维。王维有一首著名的山水诗《终南山》,而诗人又居住在辋川,因此此处也与王维有关。“塘草重增谢客思”中的“谢客”指的是南朝梁代文学家谢灵运,他曾任永嘉郡守,后被罢官,退归故里,常在会稽(今浙江绍兴县西北)和始宁(今浙江上虞西南),开辟山水,建造别墅,并常邀名士文人作诗作文饮酒赋诗,自号“山阴诸人”。后人称其为“谢客”。这里指诗人的居所附近有池塘,且池塘边又有草,因此诗人心中自然想起谢灵运。后两句写居处环境的景物。“山禽”即山林中飞翔的鸟,这里泛指鸟儿。“招作友”,邀请鸟儿作为朋友。“岩柏近堪师”,靠近山崖的高大松树可以做老师。诗人在这里用拟人的手法,将鸟儿、松树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喜爱大自然的情感。
中间四句写居处环境的景物。“入户”即进入屋内,“山禽招作友”,“招作友”,邀请鸟儿作为朋友。“岩柏近堪师”,靠近山崖的高大松树可以做老师。诗人在这里用拟人的手法,将鸟儿、松树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喜爱大自然的情感。“半村半郭真宜隐,开径无忘二仲期。”这两句的意思是说:隐居之处既是适合隐居,又可以出去走走。出门的时候不要忘记与我约定的日子。“真宜”意思是确实适宜,真的合适。“二仲”指的是作者自己和友人李德林。“开径”,打开小门。这句的意思是说:隐居之处既适合隐居,又可以出去走走。出门的时候不要忘记与我约定的日子。这两句的意思是:既能隐居又能出去游历。
结尾两句抒发隐居生活的感慨。“半村半郭真宜隐,开径无忘二仲期。”尾联的点睛之笔。诗人用“真宜”一词,表达了自己隐居的心境。“开径”二字则表明诗人随时准备出去游历,也表明了作者不满足于这种隐居的生活,渴望着能到外面的世界去游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