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笋秋瓜夏藕丝,齐民月令有程期。
客来但乞浇花法,僮约频申晒药时。
颇解著书师蔡癸,也曾学圃问樊迟。
大瓢五石原无用,只合江湖作巨卮。
【注释】
春笋:指初生的竹笋。秋瓜:指成熟的瓜果。夏藕丝:指夏末收获的莲藕。齐民月令:泛指农事活动。程期:指农作物种植和收获的季节,即“时令”。浇花法:浇水的方法。僮约:仆人约定。晒药时:晒干药材的时间。蔡癸:春秋时晋国人,曾作《月令》。樊迟:孔子的学生,曾问如何种庄稼。大瓢:形容容量很大的容器。五石:古代容量单位,五斗为一石。大瓢原无用:意思是说大瓢虽然容量很大,但没有什么实际用途。只合江湖作巨卮:意思是说它只能装在江湖中,用来盛水或做酒等使用。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所作,表达了他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农事活动的熟悉。全诗以农事活动为主线,通过对春笋、秋瓜、夏藕丝等农事活动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首句“春笋秋瓜夏藕丝”,直接写农事活动。春笋、秋瓜、夏藕丝都是农事活动中常见的物品,通过这些物品的描写,展现了农民们辛勤劳作的情景。春笋象征着春天的到来,秋瓜代表着秋天的收获,夏藕丝则暗示着夏天的结束。这些农事活动不仅是农业生产的一部分,也是诗人心中田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句“齐民月令有程期”,进一步强调了农事活动的规律性。这里的“齐民”指的是普通的百姓,他们的日常生活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和程序。而“月令有程期”则表明农事活动有着严格的时间安排和步骤,这种规律性的生活让诗人感到无比的安心和满足。
第三句“客来但乞浇花法”,则是诗人与朋友相聚时的一段对话。在这里,客人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却蕴含深意的问题:“你平时是如何打理花园的呢?”这个问题不仅考验着诗人的学识和经验,更体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和相互尊重。诗人回答道:“我只会简单地用水浇灌花朵,至于其它的农事活动,我就不知道了。”这句话既体现了诗人谦虚的一面,也表达了他对农事活动的理解。
第四句“僮约频申晒药时”,则是诗人与仆人之间的一段交流。在这里,仆人向诗人汇报了他们正在忙碌地晒制药材的情况。晒制药材是一项非常繁琐的工作,需要经过多次翻晒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这个环节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诗人听到这里,不禁感慨道:“你这么辛苦地工作,真是让我感动不已啊!”
第五句“颇解著书师蔡癸,也曾学圃问樊迟”,则是诗人对自己过去学习经历的回忆和总结。在这里,他提到了两位古代的大儒——春秋时期的晋国人蔡癸和孔子的学生樊迟。这两位大儒都曾对农事活动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他们的思想对于我们理解农事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这也体现了诗人谦虚好学的品质和对知识的渴望。
尾句“大瓢五石原无用,只合江湖作巨卮”,则是诗人对农事活动的一种深刻理解。这里的“大瓢五石”指的是一种容量很大的容器,但它在农田中并没有什么实际用途。而“江湖作巨卮”则是指将这个容器用于装水或制作酒等用途。诗人认为,虽然大瓢本身没有实际价值,但如果它能被用于农事活动,那就能够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了。这种观点体现了他对于农业劳动的热爱和尊重。
整首诗通过对农事活动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农事工作的热爱。同时,诗人通过与友人的交流和自我反思,也加深了自己对农事活动的思考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