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堂江左有夷吾,那向新亭洒泪珠。
只怪诸君多誉贼,赖从元老未迁都。
祖生击楫犹吞石,谢傅围棋亦却苻。
堪笑宋家修誓表,临安得似建康无。
【注释】
堂堂:形容气度不凡的样子。夷吾:春秋时齐桓公的相国管仲,字夷吾。
只怪诸君多誉贼:只怪当时的人对南唐主李煜称赞过多。
祖生击楫犹吞石:祖逖年轻时在黄河边击楫而歌,表示坚决北伐收复中原,但终因力不能及,只得吞下巨石而死。
谢傅围棋亦却苻:谢安与王坦之围棋,当王坦之棋势不利时,谢安便把棋子扔在地上,说:“此子可惜!”
宋家修誓表:指宋代南渡后,高宗、孝宗多次上表请求恢复中原。
【译文】
当年齐桓公的宰相管仲曾对新亭一战大败感到痛心,如今你李煜却在新亭痛哭。
只怪当时人们过于称赞南唐主,以致他误信了投降派的建议。
祖逖年轻时击楫而歌,表示决心收复失地,但终究未能如愿,最后只好吞下石头而死。
谢安与王坦之在下棋时,当王坦之处于劣势时,谢安就扔掉棋子,说“可惜”,这正和当时南唐主被投降派所骗的情况相同。
宋朝的皇帝多次上书,要求恢复中原,可是他们并没有实现。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金陵(今南京)登临赏古感今之作。诗中通过咏史诗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于南唐灭亡的痛惜之情。
首联“堂堂江左有夷吾,那向新亭洒泪珠。”以管仲自比,赞扬南唐主李煜有先贤管仲的才干和胆识,但同时也指出他缺乏管仲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的勇气和决心。诗人认为,如果李煜能够像管仲那样,坚定地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而不是像新亭会那样,在战败后轻易放弃国土,那么南唐就不会灭亡。
中间两联“只怪诸君多誉贼,赖从元老未迁都。”则进一步指出了导致南唐灭亡的原因。诗人认为,南唐的灭亡并非是由于外部的压力所致,而是由于内部的投降派太多。这些投降派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不惜出卖国家的利益,甚至劝南唐主李煜投降。正是这些人的错误决策,导致了南唐的灭亡。同时,这也反映了当时南宋朝廷中的一些人也存在着同样的错误。
尾联“祖生击楫犹吞石,谢傅围棋亦却苻。”“祖生”指的是祖逖,他是东晋时期著名的将领,曾在黄河边击楫而歌,表示坚决北伐收复中原。然而,最终他还是没能完成这个使命,只能吞下巨石而死。而谢安则是东晋时期的另一位名将,他曾在围棋比赛中故意让出一局,使敌人无法取胜。然而,当他的对手王坦之提出要归还江北的土地时,他却毫不犹豫地扔掉手中的棋子,说“可惜”,这与当时南唐主被投降派所骗的情况非常相似。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宋家修誓表,临安得似建康无?”更是直接点出了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南宋朝廷曾多次请求金朝退回侵扰的土地,但却始终没有实现。而与之相反的是,北宋时期曾经面临过类似的困境,但是当时的皇帝却能够果断地作出决策,使得国家免于覆灭的命运。因此,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咏史之作,更是一种历史的反思和警醒。